储蓄国债发售渠道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储蓄国债发售渠道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摘要】:当前,在居民投资产品异常丰富的市场环境下,全球一些发达国家依然继承历史传统,普遍保留着储蓄国债;同时,也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本着精简、高效和便利原则,建设直接面对投资者的销售渠道,基本实现储蓄国债实时、在线和常态化发售,让储蓄国债这个古老投资产品历久弥新。比较发现,我国储蓄国债发售渠道相对滞后,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不断加大渠道改革建设力度,提升储蓄国债管理和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关键词】: 储蓄国债 发售渠道 国际经验
【分类号】:F811.5
【正文快照】: 收录日期:2016年9月20日一、储蓄国债发售渠道概述(一)基本定义。参考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渠道的定义,储蓄国债发售渠道是指储蓄国债从始端发行方向终端投资者转移过程中的具体通道或路径,也指取得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狭义上,仅指位于销售业务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皓;关于完善保险资金国债投资的探讨[J];上海保险;2000年03期
2 张力;新国债投资价值有多大[J];价格与市场;2000年12期
3 聂学群;国债投资三不宜[J];市场观察;2000年10期
4 徐柏松,刘晓红;提高国债投资效益务必在“四性”上下功夫[J];湖北财税;2001年22期
5 李坚宝,王萍;国债投资:寂寞让你如此美丽[J];金融经济;2001年01期
6 何冰;大规模国债投资,该打几分?[J];辽宁财税;2001年03期
7 ;国债项目质量大检查展开[J];质量指南;2002年11期
8 姜伟新;进一步加强对国债投资项目的监管[J];中国监察;2002年10期
9 陈巧慧;对国债外资化的初步探析[J];会计之友;2002年11期
10 ;今年新增1500亿元国债投资方案确定[J];造纸信息;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长春市财政局基建处科研所联合课题组;;长春市国债投资效益分析[A];迎接新世纪——2000年长春市财政系统科研成果集锦[C];2000年
2 刘忠敏;兰玲;;基于计量分析的国债资金的区域配置效应研究[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孙克任;王雪清;;国债到期收益率与银行利率变动趋势的比较分析[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丹;国债投资要搭建市场化平台[N];中国财经报;2005年
2 记者 李铁燕;我市六项目新增国债资金4490万元[N];营口日报;2008年
3 ;上工股份追讨国债投资胜诉[N];证券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耿建萍 郭延斌 摄影 赵彦恒;沉甸甸的国债投资[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5 吕 东;琼花事件再戳国债投资软肋[N];证券日报;2004年
6 杨国民;扩大内需的一着好棋—国债投资综述之一[N];经济日报;2002年
7 杨国民;国债投资6600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N];经济日报;2003年
8 盖丁 晨星 宏飞 晓伟;1400亿国债投向[N];经理日报;2003年
9 黄建锋;发展完善国债市场的思考[N];金融时报;2000年
10 大鹏证券 舒晖;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N];金融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慧;中国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刘延斌;关于国债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曾军;中国国债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吴宇;战后日本国债的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李中义;经济增长中的国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忠敏;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D];辽宁大学;2009年
7 朱玺;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蒋泽云;中国国债市场效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泽华;国债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周军民;中国国债风险与绩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德泉;论国债投资的政府积弊及其矫正[D];吉林大学;2005年
2 刘军民;国债经济效应与宏观调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3 李虹;西部大开发中的国债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4 余良;国内国债成本分析及其优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路振家;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李慧;国债风险问题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7 姜时友;我国国债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8 谢京华;中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宋清;我国现行国债管理体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聪;中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分析[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23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92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