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中国收入再分配中税收政策与转移支付政策的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14:28

  本文关键词:中国收入再分配中税收政策与转移支付政策的配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税收 转移支付 再分配 收入差距


【摘要】:一直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都是财政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升至世界前列,人均收入水平也实现了高速增长,人民总体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然而,财富不断创造和积累的过程也是产生差距和逐步分化的过程,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已呈现出明显的不公平。这不仅是市场要素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的结果,更是由于政府参与再分配所使用财税政策的调节不利。对此,本文第一部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对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再分配效应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类别的观点。总结而言,转移支付对公平收入分配的功效优于税收政策,但受到投入规模、支出方式、项目设定、资金分配等政策设计的影响;税收政策,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直接手段,但其作用同一国的税制结构、征管水平、经济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二者的适当配合能够实现对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有效改善。论文第二部分进行了对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一般性分析。通过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调节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差距,是政府参与再分配的两个主要手段。税收主要从劫富的角度出发,是资金从居民部门流向政府部门的过程;转移支付主要从济贫的角度出发,是资金从政府部门流向居民部门的过程。二者在资金流向、作用环节、限制条件、政策效果等方面相辅相成,合作互补,共同实现对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公平化调节。论文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收入分配格局无论从城乡、地域还是行业的角度分析,都已呈现出较严重的贫富悬殊,亟待合理的财税手段予以调节。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的再分配效应。研究表明,二者配合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直接税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不大,主要在于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太低和财产税体系的缺失;其次,间接税整体呈现微弱累退性,恶化了收入分配格局;同时,税收对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支出水平不足,再加上分配的不合理,使得转移支付未能有效实现政策目标;此外,在税收调节的薄弱区域和环节,如在农村地区和有针对性的减贫方面,支出项目的效果不理想。论文第五部分学习国际经验,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税收——转移支付系统调节收入差距、削减贫困经验的分析发现,如何有效挖掘财政转移性支出的调控潜力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这就要求提高支出水平、扩大覆盖范围并提高支付效率;同时,对税收再分配能力的管理应该在建设税制累进性的基础上提高有效税率,全面实现税收增收,为支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税收——转移支付再分配系统,利用二者的优势和配合来达到公平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论文第六部分针对我国税收——转移支付系统调节再分配的现状和客观条件,笔者提出优化我国财税再分配政策的改革建议。一方面,要提高税制本身的再分配能力,包括完善直接税的调控范围和加强调控力度,管理间接税的累进性并进一步创造税收能力,以提升支出项目规模。另一方面,对于税收调控的薄弱环节和区域,要发挥出转移支付在扶贫助弱方面应有的功效,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居民的扶持力度,并适当采取新的支付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现有的对政府参与再分配,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往往将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隔裂开来,讨论各自在再分配环节的机理、作用和取得的成效,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配合,来更好地达到公平收入分配政策目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有限的征管条件和特殊的税制结构,单纯依靠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直接税很难取得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进展。本文的贡献在于,通过分析近年来税收和转移支付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以及二者的配合作用,发现转移支付对公平收入分配的贡献明显优于税收,并且是调节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手段,进而提出应该在完善和优化税制、提高整体税制累进性的基础上促进税收增收,发挥间接税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为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优化转移支付政策的手段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向低收入群体和贫困者倾斜,并适时采取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等新手段,提高政策效率。
【关键词】:税收 转移支付 再分配 收入差距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12.42;F812.45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引言12-23
  • 1.1 问题的提出12-14
  • 1.2 概念界定14-15
  • 1.3 文献综述15-21
  • 1.3.1 对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15-17
  • 1.3.2 对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17-19
  • 1.3.3 对税收和转移支付共同调节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19-21
  •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21-23
  • 1.4.1 论文结构21
  • 1.4.2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21-23
  • 第二章 税收和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影响的一般分析23-32
  • 2.1 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23-27
  • 2.1.1 影响税收再分配效应的因素23-24
  • 2.1.2 税收再分配效应的测度方法24-25
  • 2.1.3 不同税种的再分配能力分析25-27
  • 2.2 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27-29
  • 2.2.1 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27-28
  • 2.2.2 财政补贴调节收入分配28-29
  • 2.3 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的差异与联系29-32
  • 2.3.1 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的差异29-31
  • 2.3.2 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的联系31-32
  • 第三章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32-37
  • 3.1 我国居民总体收入现状32
  • 3.2 我国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32-37
  • 3.2.1 我国城乡居民间及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32-35
  • 3.2.2 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35-36
  • 3.2.3 我国不同行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36-37
  • 第四章 我国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的再分配效应分析37-49
  • 4.1 我国税收政策的再分配效应37-44
  • 4.1.1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37-40
  • 4.1.2 我国间接税的再分配效应40-43
  • 4.1.3 我国整体税制的再分配效应43-44
  • 4.2 我国转移支付政策的再分配效应44-47
  • 4.2.1 我国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应及变化趋势44-45
  • 4.2.2 我国分项目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应45
  • 4.2.3 我国转移支付政策再分配效应不足的原因45-47
  • 4.3 我国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的配合效应47-49
  • 4.3.1. 配合效应的现状47-48
  • 4.3.2 配合效应的变化趋势48-49
  • 第五章 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的国际经验49-55
  • 5.1 对OECD国家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不平等的研究49-52
  • 5.1.1 OECD国家经历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的过程49-50
  • 5.1.2 再分配效应主要源于转移支付政策50-51
  • 5.1.3 税制改革对调节收入不平等做出了微弱贡献51
  • 5.1.4 税收——转移支付政策改革整体效果51-52
  • 5.2 对拉丁美洲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不平等的研究52-55
  • 5.2.1 拉丁美洲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十分严重52
  • 5.2.2 拉丁美洲国家再分配乏力的原因52-53
  • 5.2.3 拉丁美洲国家再分配政策的改革需因地制宜53-55
  • 第六章 优化税收和转移支付在我国再分配过程中配合的政策建议55-65
  • 6.1 提高税制本身的再分配能力55-59
  • 6.1.1 提高直接税的再分配能力55-58
  • 6.1.2 提高间接税的再分配能力58-59
  • 6.2 重视税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为转移支付提供支持59-60
  • 6.3 提高转移支付的再分配能力60-65
  • 6.3.1 改革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60-62
  • 6.3.2 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弥补税收调节在农村地区的局限性62
  • 6.3.3 优化转移支付的形式——大力开展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62-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勇,吕靖,林汉新;世界各主要国家航运税收政策评述[J];世界海运;2000年02期

2 ;国外生态税收政策借鉴[J];税收与社会;2000年10期

3 ;中国税收政策将出现重大调整[J];政策与管理;2000年09期

4 邓力平;税收政策实证研究的新进展[J];涉外税务;2001年06期

5 ;财政部权威人士称我国将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1年07期

6 再协;新老税收政策衔接期间的税款返还问题有望解决[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年08期

7 谢莎;英美两国中小企业税收政策比较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2年06期

8 张京萍,窦清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我国科技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02年02期

9 ;农业税收政策将有调整[J];长江蔬菜;2002年10期

10 李齐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税收政策改进与创新(上)[J];山东税务纵横;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昌;姜宇;;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明雯;;“入世”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A];海南省税务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暨全省第十二次税收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3年

3 谷丽;陈树文;丁X;;新产品税收政策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关系研究[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舒敏;林高星;;税收政策助力绿色产业发展[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5 翟继光;;论税收政策的合法化[A];财税法论丛(第5卷)[C];2004年

6 张宏翔;熊波;;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思考[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黄清林;孙志强;;浅谈商品混凝土企业如何使用税收政策[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8 计金标;;税收政策与和谐社会建设:从就业、资源利用(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角度的思考[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进美;;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双林;李希平;;个体经济税收政策之分析[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承斌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出版社;论出版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N];中国税务报;2000年

2 禾子 夕英;定税收政策要考虑纳税人意见[N];中国财经报;2003年

3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法国富人不满税收政策[N];光明日报;2013年

4 马衍伟;税收政策如何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3年

5 记者 蓝之馨;横琴新区税收政策落地 比特区还特[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6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白景明;税收政策与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N];企业家日报;2013年

7 孙敏;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可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N];中国税务报;2013年

8 刘尚希;税收政策如何助推结构转型[N];中国财经报;2013年

9 记者 于舰;自贸区税收政策重在促投资[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10 记者 于祥明;京津冀将统一税收政策执行标准[N];上海证券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启新;基于遵从度的税收政策系统优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维萍;资产重组的税收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李丽青;企业R&D投入与国家税收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5 方重;企业自主创新与税收政策相关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文;产业结构税收政策:理论与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7 陈言;税收政策和宏观内生经济波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孙绮阳;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杨绍媛;住房保障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雯洁;论我国人寿保险税收政策的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尹海祝;税收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3 黄芳娜;论入世后我国税收政策的取向[D];天津财经学院;2002年

4 陈慧敏;鼓励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吴松林;税收政策与税收法定的背离与协调[D];中南大学;2012年

6 黄鹏展;我国税收政策在惠州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黄伟彦;南沙国家级新区建设中的税收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伟;呼和浩特市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张楚婧;支持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年

10 胡婷;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24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924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