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咎辞职与责任激励
[Abstract]:The lack of responsibilit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safety accidents at pres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responsibility, we mus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system. First of all, the system of head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erarchical system objectively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taking the blame and resignation, so as to activat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leader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leader to fulfill his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plays an obje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taking the blame and resignation and the system of head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C9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太军,金乐;引咎辞职的双重效应分析[J];学术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蓓绯;“官员问责制”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2 杨亚萍;推行引咎辞职制的障碍与理性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王能昌,吴昌荣;论作为制度安排的“引咎辞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金太军;“非典”危机中的政府职责考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张创新,赵蕾;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初始建构与效能提升[J];探索;2004年05期
6 袁载俊;论加强公务员思想道德建设[J];唯实;2003年12期
7 金太军;公共权力与公共福利保障——兼论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诉求与保障[J];学术月刊;2003年10期
8 胡良俊;浅议我国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J];学术探索;2004年12期
9 张创新,赵蕾;从"新制"到"良制":我国行政问责的制度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明春;论引咎辞职入法的制度伦理向度[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奕岑;;问责制推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克梁;;建立健全官员问责制的思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奕岑;;问责制推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三正;宏观调控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军;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崔彦平;行政问责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曾雪璐;我国行政问责制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李锋;我国引咎辞职制度的困境及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洪晖;我国政府行政问责制的反思与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春江;行政问责制的伦理审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颖;论政府的道德责任[D];中南大学;2006年
8 肖清华;政府官员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波;我国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赵耀;干部制度改革的思维路径和现实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尚敏;引咎辞职:法理阐释与制度构建[J];法学;2002年04期
2 金太军;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J];文史哲;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思蔡尔德;费涓洪;;民主参与经济是替代科层制的方法[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08期
2 吴缚龙;论中国城市社会组织的合理化[J];现代城市研究;1994年03期
3 崔新健;美日合资企业创新泰罗制和科层制的经验[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年02期
4 郁贝红;企业文化是经营的灵魂——日美企业文化比较[J];发展研究;1998年03期
5 裴金林;摆脱“科层制”——BPR提出的必然[J];IT经理世界;1998年11期
6 朱国云;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组织管理模式[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7 张后启;信息技术重塑企业管理模式[J];市场与电脑;1999年10期
8 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9 尹廷;知识转移与科层制解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尹廷;知识转移与科层制解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芮明杰;袁安照;;试论国有纯粹型产业控股公司的特性及功能[A];跨世纪的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胡象明;苏徐红;;论电子政府及其治理制度创新[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0年年会暨“知识经济与政府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陈干全;叶贵仁;;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变革的趋势与困境分析[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吕宏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前提及面临的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5 李亚非;;现代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煦;;经济全球化下政府治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荣春;邓卫文;王玉明;;西方政府管理创新的主题及趋势[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程宇;曾智洪;;超越官僚制:一种提升政府行政能力的范式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罗珉;;大型企业组织模块化:动因分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鹏;王予川;鲁森林;;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刍议——公共管理学的视角[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键;试析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李键;简析企业内部财务关系[N];安徽日报;2000年
3 吴小丽 严成武;信息技术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刘旭涛;正在发生的世界性的“公共服务改革”[N];学习时报;2000年
5 张后启;新型咨询业走近企业[N];中国经营报;2000年
6 刘红燕;面对外商进入流通企业该怎么办[N];中国信息报;2000年
7 中信国际研究所 卢传敏 舒志军;科层制的没落与BPR的兴起[N];国际商报;2001年
8 龚金;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关键[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9 木铎;效率与公平:人事改革的两难境地[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于建华;业务流程开快车[N];经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李怀斌;企业组织范式研究——营销导向型互联企业分析与设计[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3 李德全;科层制及其官僚化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王刚义;政治文明与法律服务的社会化[D];吉林大学;2004年
5 宜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庄西真;学校行为的社会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小龙;公共团体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王广亮;基于权力的企业契约形成与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伟文;韦伯制度文明思想研究——兼论当代中国制度创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晓珊;借鉴科层制的权力运作理论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的防腐机制[D];福州大学;2003年
3 张自勤;科层制与行政现代化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江磊;论信息社会政府组织网络化[D];浙江大学;2002年
5 王昕;信息时代我国政府组织模式转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张巍;韦伯理想型科层制理论的合理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国锐;从科层制到扁平化:企业组织变革中心理契约的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肖温雅;现代学校规训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由胜利;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周尚君;论科层官僚系统的合法性依据[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66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246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