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矛盾问题的逆向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解决矛盾问题的逆向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矛盾问题 逆向思维 可拓策略生成 逆向策略生成 可拓学
【摘要】:策略生成是决策科学的难点,对策略生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目前对策略生成的研究,还没有单独提出和详细探讨利用逆向思维生成策略,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冲破常规、寻求变异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它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或通过否定常规思维的结论去思考问题,它与正向思维相对应。长期单一使用正向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阻碍思维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思维僵化。而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问题往往能够突破常规的束缚,获得意想不到的优秀策略。目前对逆向思维的研究,基本上是运用自然语言对其进行定性研究,用于解决问题时,通常提出解决策略多,但对逆向策略的生成机理、生成规律和方法研究较少。因此,人们很难用其进行形式化分析和操作,无法告诉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程序生成逆向策略,更不能用计算机帮助人们生成逆向策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研究了如下内容:(1)为了将逆向思维形式化,本文从物、事、关系的最小单位开始,利用可拓学中形式化描述事、物和关系的基本元——物元、事元和关系元,提出了逆向物元、逆向事元和逆向关系元,又在可拓变换的基础上,提出了逆向变换。同时结合逆向基元和逆向变换,构造了逆向思维的形式化模型。(2)为了人们在使用逆向策略生成方法解决矛盾问题过程中建立更准确的矛盾度函数和逆向策略评价函数,特别是当该矛盾问题具有两个或多个相关的评价特征时,本文改进了现有的二维可拓距,研究了三区域套下的二维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方法,为矛盾问题的判定函数和策略评价函数的建立提供更恰当的建立方法。(3)为了使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生成逆向策略,本文研究了解决矛盾问题的逆向策略生成方法,其主要的操作过程是:先建立问题的可拓模型,并找到核问题;然后对核问题中的目标或条件实施逆向变换,获得逆向策略集;再利用逆向变换引起的传导变换的最终效应评价逆向策略的优劣性;最后选出满意的策略解决最初的矛盾问题。(4)针对论文各个部分的理论和方法,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它们的应用和操作方法,证明了这些理论或方法的有效性及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点:(1)本文从事、物、关系的最小单元出发,研究了逆向基元以及基元的逆向变换,并以此构造了逆向思维的形式化模型,弥补了现有逆向思维的形式化研究的不足。(2)本文改进和拓展了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方法,为建立更完善更恰当的矛盾问题的判定函数和策略的评价函数提供理论依据。(3)本文首次研究了解决矛盾问题的逆向策略生成方法,为将来人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快速地获得逆向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弥补了可拓策略生成方法的不足。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为人们将来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矛盾问题或获得创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依据,也为将来进行逆向策略生成方法软件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而为推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与决策科学化、智能化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本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可拓学和HowNet的策略生成方法与系统研究(61273306)”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与推广(2012B061000012)”的资助。
【关键词】:矛盾问题 逆向思维 可拓策略生成 逆向策略生成 可拓学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Conten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课题来源12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1 逆向思维研究现状12-13
- 1.3.2 可拓学研究现状13-15
- 1.3.3 可拓策略生成方法研究现状15
- 1.4 论文研究设计15-19
- 1.4.1 研究内容和结构15-16
- 1.4.2 研究目的16
- 1.4.3 技术路线16-18
- 1.4.4 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19-31
- 2.1 基元的概念19-21
- 2.1.1 物元19
- 2.1.2 事元19-20
- 2.1.3 关系元20-21
- 2.2 可拓变换21-23
- 2.2.1 可拓变换的基本定义及基本变换21
- 2.2.2 可拓变换的基本运算21-22
- 2.2.3 传导变换22-23
- 2.3 关联函数23-26
- 2.3.1 最优点在区间中点的初等关联函数23
- 2.3.2 最优点不在区间中点的初等关联函数23-24
- 2.3.3 简单关联函数24-26
- 2.3.4 离散型关联函数26
- 2.4 可拓策略生成方法26-30
- 2.4.1 可拓策略生成的基本思路26-27
- 2.4.2 可拓策略生成方法的具体步骤27-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逆向思维的形式化模型31-40
- 3.1 物元的逆向变换与逆向物元31
- 3.2 事元的逆向变换与逆向事元31-32
- 3.3 关系元的逆向变换与逆向关系元32-33
- 3.4 逆向变换的传导变换33-34
- 3.5 逆变换与逆向变换的区别34
- 3.6 逆向思维形式化模型的案例分析34-39
- 3.6.1 物元逆向变换的案例分析34-36
- 3.6.2 事元逆向变换的案例分析36-38
- 3.6.3 关系元逆向变换的案例分析38-39
- 3.7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二维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方法及其应用40-51
- 4.1 二维可拓距40-41
- 4.2 二维位值41-42
- 4.3 三个区域套下的二维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方法42-49
- 4.4 应用举例49-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逆向策略生成方法及案例分析51-59
- 5.1 逆向策略生成的基本思路51
- 5.2 逆向策略生成的具体步骤51-53
- 5.3 案例分析53-58
- 5.3.1 案例背景53-54
- 5.3.2 建立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54-55
- 5.3.3 实施逆向变换,获得逆向策略55-58
- 5.4 本章小结58-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6-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凯,应俏;市场经济:模糊可拓控制与协商决策支持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07期
2 杨春燕,何斌,蔡文;可拓营销理论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年06期
3 杨春燕;可拓学与原始性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04期
4 杨春燕,张拥军;可拓策划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10期
5 王珊珊;单汨源;;基于可拓学的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J];金融经济;2006年24期
6 苏有刚;;可拓工程理论及其应用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年03期
7 邓群钊;郭艳清;李莎莎;;可拓学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年04期
8 李睿;张忠兴;;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风险的可拓评判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劳永新;;可拓学:巧妙化解发明创新中的矛盾[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年06期
10 杨春燕;李兴森;;可拓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工程;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扬菲;贺仲雄;;可拓力在市场经济控制中的应用[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胡琛;王行愚;;可拓语言研究初探[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6年
3 赵阳;周星宇;邵柏;刘扬;张锐;贺仲雄;;人-机-环境系统中的可拓力与潜可拓力[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七卷)[C];2005年
4 万波;李明亮;杨清峡;;基于改进多级可拓评价模型的旋转设备安全评价[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5 常振兴;贺仲雄;;模糊可拓经济控制的应用与新探索[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6 周禹春;贺仲雄;;复杂系统中的可拓力[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袁钟晓;;可拓智能信息分析及其应用[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周霞;刘小辉;王U,
本文编号:783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783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