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协商民主视域下我国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6 10:32

  本文关键词: 协商民主 公共政策形成机制 公民参与 出处:《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协商民主下的公共政策形成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是国家调整社会利益分配,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政治手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起单纯的国家统治、国家管理来,显然是更加的科学、文明、高尚、进步。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制度下公共政策的形成。随着国家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现代网络公民话语权的加强,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协商民主视域下公共政策形成的机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协商民主理论的不同阐释,并对协商民主和公共政策的概念、作用和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概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国外协商民主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其次,从制度上分析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协商民主制度对我国公共政策形成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在当代网络公民话语权不断发展趋势下,正式的协商民主制度安排与网络公民话语权参与下,共同推动国家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在梳理和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形成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树立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不断完善协商民主下公共政策形成制度的建设与创新,拓展公共政策形成中的公民与国家互动方式,推动国家治理整合现代化,促进协商民主下公共政策的形成与执行力建设。
[Abstract]: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ublic policy unde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Public policy is the state to adjust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solve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mean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s also the basic wa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social management.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s obviously more scientific and civilized than that of pure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policy under the democratic system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consultation. With the change of national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modern network citizen's right to speak.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fluence and mechanism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system on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policy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oncept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ublic policy. The function and relationship are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cialist consultative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eign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eory are pointed out. Second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democratic system of consult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policy in China, and probes into the trend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of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Internet citizen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formal consultative democratic system and the network citizen's right to speak, we jointly promote the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of the national public policy.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policy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a people-oriented governance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public policy formation system under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o exp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zens and the state in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integr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under consultative democracy.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专家共同探讨协商民主理论 国内第一套全面译介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丛书面世[J];出版参考;2006年30期

2 刘蕾;;国内学术界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3 万平;罗洪;;协商民主理论渊源探析[J];前沿;2011年05期

4 张等文;刘彤;;协商民主理论本土化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5 石媛;;谈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几点启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晓平;;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价值启示[J];学理论;2012年18期

7 郭钰霞;;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运行的思考[J];网友世界;2014年02期

8 铁锴;;协商民主理论论争及其启示[J];探索;2013年06期

9 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J];资料通讯;2004年02期

10 张献生;吴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韦幼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刘秀华;;协商民主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制定:意义、问题与路径选择[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3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高卫民;;西方协商民主发展的分析及其启示[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5 胡建华;;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下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6 万斌;董石桃;;协商民主和公民参与领域的扩展[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三卷)[C];2011年

7 彭正波;;协商民主与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桂林“两江四湖”工程的实证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江燕;;多党合作与协商民主[A];交流·研讨·谈心——从无党派人士关注的理论问题谈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昱 实习生 刘玲玲;市政协召开协商民主理论学习务虚会[N];吕梁日报;2013年

2 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3 韩秋红 民盟吉林省委常委 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副院长 博士导 吉林省政协委员;初议协商民主的文化认同[N];协商新报;2014年

4 记者 喻永国;做好协商民主 让民主之路越走越宽[N];企业家日报;2014年

5 贾宇琰;准确判断译丛价值 重磅推出热点丛书[N];中国邮政报;2007年

6 南开大学哲学院 王新生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 齐艳红;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现实中难以落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何在?[N];学习时报;2006年

8 燕继荣;再谈协商民主的价值[N];学习时报;2007年

9 陈家刚 中央编译局;协商民主要素分析:多元主义、公民社会与理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杨雪冬;“平等、合作”是协商民主的真精神[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凌锐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李彦;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陈剑;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聂鑫;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高勇泽;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尹];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建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协商民主理论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冬冬;国家间协商民主的历史镜鉴[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郭婷婷;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逻辑[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郭海明;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向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徐扬;新时期我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铮;马克思恩格斯协商民主思想及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勇;宜宾市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焦成水;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基层协商民主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10 陈潇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65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465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e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