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贴、公墓建设与农村土葬改革
本文选题:殡葬制度 切入点:改革土葬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殡葬用地属于土地分类中的特殊用地,是以耗费土地资源为主的特殊的第三产业。殡葬用地的供给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十分有限,因而殡葬用地供给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回顾我国农村殡葬制度改革的历程,"入土为安"的殡葬观念在我国农村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遗体土葬或火化后装棺土葬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富,也导致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浪费和严重污染。更严重的是,在耕地上修坟建墓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存在严重的法规政策冲突。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村级公墓建设滞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应积极稳妥地修建以人为本、经济实惠、村民可以就近进行祭奠活动的村级公墓。也就是,积极施行以适应社情民意为基础,因地制宜改革殡葬、完善村级公墓建设、达到节约和保护耕地为目的的殡葬改革管理办法。同时,紧紧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历史性机遇,将农村殡葬用地作为农村公共福利设施纳入统筹规划范围,在农村各地调整土地、人员、政策时将殡葬用地考虑进去。
[Abstract]:The funeral land belongs to the special land classification, land resources is to spend the special third burial land supply industry.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land is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available for human use of land is very limited,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land supply for the funera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viewing the reform of China's rural funeral system, funeral concept laid to rest "in the rural areas of China has extensive mass foundation, remains after the burial or cremation coffin burial phenomenon still exists in a large amount, it not only takes a large amount of wealth, also led by a large number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asting and serious pollution. Seriously, the tomb built tomb and the current land system on the land policy of serious conflicts exist. We believe that the root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the village cemetery construction lag so, We should actively and steadily build people-oriented, economic benefits in rural areas, villagers Village nearby cemetery memorial activities. That is, to actively implement the public opinion as the basis, to improve the reform of funeral, cemetery construction, to save and protect arable land for funeral reform management purpose. At the same time, seize the new construction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Rural Funeral for rural public welfare facilities into the overall planning, personnel in rural areas around the adjustment of land policy, and the funeral land into consider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D6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凤荣;朱凤凯;;基于功能分析的农村墓地集约利用与建设模式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2 崔家田;;关于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调查与反思:以河南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陈华文;;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葛玉红;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兵;张玢;边振兴;朱志坚;;农户对殡葬用地制度满意度及其改革接受意愿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3期
2 张溪;杨睿;;财政补贴、公墓建设与农村土葬改革[J];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3 林晓苑;周进生;;废弃矿山地下空间开发为墓地的理性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年02期
4 刘圣欢;杨砚池;;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洱海流域白族殡葬改革——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5 沙楠欣;赵海云;;华东地区农村葬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6期
6 窦安旎;夏光鑫;;村坟征地之困境现状与司法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9期
7 杜晓桐;;中国殡葬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6年19期
8 翟凯;;中国农村墓地法律保障问题刍议——以河南周口“平坟事件”的法治反思为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9 段永升;张新科;;陕西农村殡葬服务产业化与殡葬制度改革——基于陕西关中G村的田野调查[J];晋阳学刊;2016年02期
10 庞伟伟;;论农村墓地使用权期限[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锋;;欧洲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简介及其启示[J];资源导刊;2010年11期
2 刘洁;;中国坟丘的起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姜海;曲福田;欧名豪;欧维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4 崔家田;;关于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调查与反思:以河南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刘卫东;;耕地多功能保护问题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1期
6 胡存智;;第十五期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究班专稿(之八) 开发整理规划与城乡用地挂钩实践[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21期
7 孙立平;;和谐社会与权力规范[J];中国改革;2006年12期
8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J];开放时代;2006年04期
9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10 张宇;欧名豪;张全景;;钩,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东升;李继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效应分析[J];求实;2010年S1期
2 贺雪峰;;浪漫主义想象误导土地制度改革[J];人民论坛;2011年28期
3 贺雪峰;;浪漫主义想象只能误导土地制度改革[J];中国老区建设;2011年12期
4 党国英;;“六个中国”与土地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13年07期
5 丁军;刘爱军;;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述评[J];理论参考;2013年06期
6 王连华;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几点认识[J];学习论坛;1999年11期
7 郑风田;;城镇化 应配套土地制度改革[J];党政干部参考;2010年02期
8 金永恒;;浅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J];山西政报;2004年05期
9 薛质蛮;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漫谈[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刘克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J];湖湘论坛;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土地制度改革座谈会[A];土地制度改革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红宇;;农村土地制度需要大的改革和创新[A];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道路——2013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13年
3 蔡继明;;要尽快推进我国土地制度改革[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4 靳婷;;浅谈印度土地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陈荣荣;;论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双;刘小娟;;变革二元土地制度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7 张厚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大变革[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郭振杰;;从林地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比较看我国林地制度的完善[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9 张作云;;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缺陷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A];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袁伟东;;建设新农村要树立新思维——谈现有土地制度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晟;土地制度改革需循序渐进[N];上海金融报;2013年
2 刘保奎;将城郊作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3 ;土地制度发生变化[N];新农村商报;2013年
4 省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 盛乐山;推进土地制度改革[N];浙江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于萍;松绑限购不如改革土地制度[N];中国证券报;2014年
6 美国康州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 文贯中;解析中国特色的民工荒[N];经济观察报;2008年
7 丁华乾;土地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的突破口[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周芙蓉;土地制度再创新 城乡统筹探新路[N];东方城乡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孙春芳;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刻不容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10 ;城市化:寄望于土地制度改革和社区自治[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冯继康;中国农村土地制度[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新烽;南非土地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王丽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7 郭亮;地根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胡伟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张悦;基于意识形态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1949-2009)[D];辽宁大学;2010年
10 胡元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连娜;中国与俄罗斯土地制度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胡艳红;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启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桃桃;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赖振博;富锦市垦区与农区农户经营行为差异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白钢;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郑思宇;路遥小说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D];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杨丹;土地制度影响下的关中乡村住宅空间形态变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张草;从金文看西周的土地制度[D];河北大学;2016年
9 唐一钧;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10 曹海云;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基本经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3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64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