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7 17:41
【摘要】:京津冀地区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全省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11个地级市,37个市辖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来看,这一地区未来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要求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分割性相矛盾,加之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约束政府的合作行为,使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仍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治理跨区域环境污染在客观上应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走合作之路,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本文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理论,结合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及问题。指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面临一些体制性的障碍有待消除,比如在区域内城市行政地位不平等,三方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此外,还包括在资源、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何进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方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合作理念能否一致;三方产业布局能够有效互补等障碍。本文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视角提出三种主要的治理机制,整合多种地方政府写作的路径选择,比较分析出实际效用及局限性,进而对整体性治理从三方面进行的可行性分析,最后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治理作出四方面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covers two cities and one province, including Beijing, the two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ianjin, and Tangshan, Baoding, Langfang, Qinhuangdao, Zhangjiakou, Chengde, Cangzhou, Shijiazhuang and Handan in Hebei Province. Xingtai and Hengshui 11 prefectural cities, 37 municipal districts. Judging from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reg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area for our country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The overall requir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s contradictory with the di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 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rains the government's cooperative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reas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of cross-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hould be obj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holistic governance, take the road of cooperation, and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heory of holistic govern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faces som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to be eliminated, such as the unequal administrative status of cities in the region and the imperfect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mong the three parties. In addition, it also includes how to share benefits and share ris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 talents and infrastructure; whether the concept of tripartite co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s consistent; and whether the tripartite industrial layout can effective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main governance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tegrates the path choice of various local governments' writing, and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actual utility and limit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fou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321;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成平,白恩培;努力搞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建设[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1期

2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发展;2000年06期

3 王军;打好生态环境建设硬仗[J];兰州学刊;2000年03期

4 赵世亮;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J];中国贫困地区;2000年03期

5 马卫东;生态环境建设四谈[J];陕西水利;2000年02期

6 郭振德,李正墨;加快山西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J];学会;2000年06期

7 覃 群;保护生态环境 动物聚会观佳景[J];沿海环境;2000年10期

8 王文楷,王超,刘爱荣,刘荷芬,宋金叶;黄河水患灾害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减灾;2000年03期

9 王本兴;生态环境生产与持续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杨崎筠;;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五忧”[J];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4 河北唐山 马永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青山;政府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四川日报;2006年

7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8 记者 朱扬;调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恩施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党卓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史立静;邢台市农村生态环境问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蒋政;宁夏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徐双明;区域生态环境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超;天山北坡典型绿洲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灵敏;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鞘蕊苏有效成分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含量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尼鲁法尔·阿布力米提;坎儿井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46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246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5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