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城市治理理论的“双重流变”与融合趋向

发布时间:2018-10-18 10:18
【摘要】: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压力对城市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治理理论的发展。多年来,城市治理理论沿循“地理单元指向”与“公共权力指向”两个维度,分别展现出从大都市政府理论到尺度重构理论、从权力控制到城市发展模式转向的演进路线。在合作治理框架内,制度性集体行动等理论的提出,隐约显现“两源合流”的迹象。总体看来,城市治理理论各流派前后相继更迭,最终趋向多元合作。尽管各流派大多接受“多元主义”的理念,深受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融合的影响,但是新自由主义强势主导的态势,使城市治理理论深刻展现出“多元精英主义”的本质。当下应深入认识不同流派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经验,创造“中国化”的城市治理理论。
[Abstract]:The dual pressure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abou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urban governance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overnance theory. Over the years, the theory of urban governance follows the two dimensions of "geographical unit pointing" and "public power direction", showing the evolution route f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heory to scale reconstruction theory, from power control to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In the framework of cooperative governance,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ollective action shows the signs of "two sources converging". Overall, the urban governance theory before and after the schools of change, and eventually tend to pluralistic cooperation. Although most schools accept the idea of "pluralism" and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tarian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dominant trend of neoliberalism makes the theory of urban governance show the essence of "pluralistic elitist" deeply. At present, we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and create the theory of "Chinese" urban governance on the basis of criticism and absorption,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experience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钧;;第三章 城市共生论[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金磊;;现代城市灾害学的原理及系统化模式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程文;;城市的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刘天宝;韩增林;;全球化之产业与环境变迁下的城市区域整合[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曾舜;;宜居城市离我们有多远[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善;;2011-2012年上海青年政治学者关于城市治理的研究综述[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8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龙小康;;对武汉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孟克;;浅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思蕴;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动创新的必要载体[N];文汇报;2013年

2 卢光明;突出城市功能建设 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记者 张玉白;到2025年,我们的城市会是什么样?[N];哈密报(汉);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民;让更多的城市走进 创新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刘士祥;迎接城市区域化的春天[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记者施莺;统筹推进法治城市创建[N];南通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牛炳章;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市[N];甘肃法制报;2010年

8 梁艳霞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中山城市发展模式 打造“一生之城”[N];中山日报;2011年

9 高剑;加强社会管理 提升城市竞争力[N];东莞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史鹏程;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N];太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Misilu Mia Nsokimieno Eric;系统化方法来重塑大城市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的案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安筱鹏;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4 张毓峰;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索健;中外城市既有住宅可持续更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向峰;基于移动网络数据的用户行为与城市感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兴;城市区域协调组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2 张峗程;城市效应对上海地区夏季午后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鹏宇;城市洪涝一维二维耦合模型与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李维乐;城市人症候群城市人精神心理探讨的视觉叙述[D];清华大学;2015年

5 林路;杭州滨江区绿道专项规划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彭粲;基于城市形象的城市T型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高雅婧;新市民信息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影响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戴逸清;基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道路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沈玉超;基于SWMM的海绵城市防洪排涝效果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10 关崇;辽宁忠旺集团企业研发园区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78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278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0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