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延迟退休对养老金财富及福利的影响:基于异质性个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4 07:19
【摘要】:本文采用养老金财富、总财富和福利三种指标测算了延迟退休政策对不同类型劳动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年龄会使得养老金财富下降,但女性养老金财富下降幅度较小。延迟退休带来的总财富变化为养老金财富变化加上延迟退休后工作年限增加带来的工资收入之和。对大多数人而言,延迟退休可增加总财富,且延迟退休年龄越大,总财富增加越多。但对于收入较低者而言,延迟退休带来的总财富增加较少。总体看,延迟1年,只有7%的男性和4%的女性总财富会下降。福利指标综合了货币财富和闲暇带来的效用,延迟退休带来的福利改善幅度小于总财富的增加幅度。延迟退休5年,会使得71%的男性劳动者和6%的女性劳动者福利受损。本文对于延迟退休年龄具有直接的政策含义。
【图文】:

工资,男性,年龄,对数


·47·第1卷第4期社会保障评论Vol.1,No.4教育程度(后文称为“较低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资,且随年龄增长更为明显。对于较低教育程度的男性而言,工资的最高值出现在44岁;对于较高教育程度的男性而言,工资的最高值出现在50岁;女性这两个年龄分别出现在45岁和55岁。图1男性工资(对数)和年龄的关系图2女性工资(对数)和年龄的关系(三)退休第一年养老金在估计了终身工资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计发办法。我们计算临近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即55—60岁的男性和45—55岁的女性,其中大部分女性适用50岁退休年龄,只有约7%的女性为女干部,适用55岁的退休年龄。养老金的计算是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养老金主要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组成。退休年龄为r岁,退休当年可以得到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如下。1.个人账户养老金我国从1997年开始建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养老金是由个人账户余额除以计发月数得到的。其中个人账户余额是由劳动者每个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工资的8%),并赋予一定的收益率而累积形成的,参考现有文献,收益率为每年4%;a计发月数由退休年龄和预期寿命决定,在给定预期寿命的情况下,退休年龄越大,计发月数越少,个人账户月养老金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如式(2)。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退休年龄ra=开始工作年龄[(工资a×8%)×(1+收益率)退休年龄r-a](2)2.基础账户养老金基础账户养老金是由社会统筹支付的养老金。它与劳动者的工资和当地的平均工资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有关,,计算如式(3)。基础账户养老金=2(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退休前一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3)劳动者工资越高,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就越高,基础账?

工资,女性,年龄,对数


·47·第1卷第4期社会保障评论Vol.1,No.4教育程度(后文称为“较低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资,且随年龄增长更为明显。对于较低教育程度的男性而言,工资的最高值出现在44岁;对于较高教育程度的男性而言,工资的最高值出现在50岁;女性这两个年龄分别出现在45岁和55岁。图1男性工资(对数)和年龄的关系图2女性工资(对数)和年龄的关系(三)退休第一年养老金在估计了终身工资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计发办法。我们计算临近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即55—60岁的男性和45—55岁的女性,其中大部分女性适用50岁退休年龄,只有约7%的女性为女干部,适用55岁的退休年龄。养老金的计算是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养老金主要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组成。退休年龄为r岁,退休当年可以得到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如下。1.个人账户养老金我国从1997年开始建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养老金是由个人账户余额除以计发月数得到的。其中个人账户余额是由劳动者每个月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工资的8%),并赋予一定的收益率而累积形成的,参考现有文献,收益率为每年4%;a计发月数由退休年龄和预期寿命决定,在给定预期寿命的情况下,退休年龄越大,计发月数越少,个人账户月养老金越多。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如式(2)。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退休年龄ra=开始工作年龄[(工资a×8%)×(1+收益率)退休年龄r-a](2)2.基础账户养老金基础账户养老金是由社会统筹支付的养老金。它与劳动者的工资和当地的平均工资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有关,计算如式(3)。基础账户养老金=2(1+个人平均缴费指数)×退休前一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3)劳动者工资越高,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就越高,基础账?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个体与家庭意愿的退休年龄政策研究:动态福利分析及其性别差异”(71573052)
【分类号】:D632.1;F249.2;F842.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风琴;;左学金研究员:延迟退休势在必行[J];社会观察;2012年07期

2 长林;;延迟退休大势所趋 配套制度亟待跟进[J];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08期

3 黄兆娟;;延迟退休年龄应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相配套[J];人民政坛;2012年09期

4 蔡秀丽;;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讨论[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5期

5 张启元;;全面准确地理解“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J];共产党员;2014年05期

6 炯权;;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走向背后的深度关注[J];老同志之友;2014年11期

7 薛冬苗;王韶聪;;延迟退休的利弊分析以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4期

8 李青;;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研究[J];桂海论丛;2014年02期

9 陈健;陈云俊;;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立法建议[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10 顾骏;;当前延迟退休年龄必须考虑的问题[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源源;“延迟退休”传言激起千层浪[N];昆明日报;2010年

2 对话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本报编辑 苗苗;延迟退休是必然吗?[N];人民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童彤;影响就业不是“延迟退休行不通”的唯一阻碍[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李缘;香港拟自愿延迟退休 缓解公务员断层[N];经济观察报;2014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邓聿文;从延迟退休争议看养老权利[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6 中国人民大学 郑功成;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认识[N];光明日报;2012年

7 冯海宁;延迟退休设“缓冲期”究竟缓冲什么[N];太原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黄红芳;防不公,关键是把握弹性度[N];新华日报;2012年

9 唐彬;立法应成为延迟退休年龄的首要环节[N];东莞日报;2013年

10 张贵峰;提前离岗与延迟退休并存是必然[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晶晶;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2 华蕾;退休准备:公众意愿与政府决策[D];西北大学;2016年

3 汪洋奕;延迟退休:公共政策议程中的媒介参与[D];安徽大学;2017年

4 石彦钧;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5 张晓天;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6 李星翰;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徐露琴;基层公务员延迟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8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528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d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