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视角下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变化轨迹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6 08:25
【摘要】: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时空变化是考察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新兴群体政治态度的一个独特视角,它与人的现代化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和较为科学的研究设计,试图揭示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动态变化轨迹,进而说明人的现代化的"是非曲直"。研究发现: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时空序列都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趋势,几乎均是曲线发展的状态,而且那些占据"传统"时空的新市民并没有表现出低落的政治效能感,相反在比较中趋于较高的水平,那些居于"现代"时空的新市民虽然表现出些许的现代性,但也并不稳定。由此本文推论,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对于人的冲击,尤其对新市民群体政治态度的冲击相当巨大,导致新市民政治态度的易变性和不一致性,它带来的所谓人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图文】:
。分别反映新市民对社区自治组织及其公共事务的主观能力感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主观回应力。1.中国新市民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测度的是中国新市民对其所在社区自治组织以及相应的公共事务了解、影响程度的自我判断。透过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比较,一是可以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的新市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了解、熟悉程度,二是可以看到不同代际的新市民与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和居委会干部之间)的关系,三是看到不同代际的新市民影响社区公共事务的主观能力水平的变化。具体可见图1。由图1可见,中国新市民的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规律是:(1)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水平普遍较低;(2)对于社区公共事务以及居委会的办事程序的清楚和了解程度(选择同意的百分比),基本呈现出”倒V型”特征,即18岁~28岁新市民<29岁~39岁新市民<40岁~50岁新市民>51岁~61岁新市民=或者<62岁以上新市民,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和清楚社区基本事务的新市民的比例逐渐增长的趋势,在40岁~50岁这个年龄段的新市民表现出对于社区公共事务和相关办事程序最为清楚和了解,相比较,处于18岁~28岁之间的新市民对于社区相关公共事务了解和清楚的主观判断就比较低。总体上年龄较长的新市民依然比年轻的新市民对于社区的相关事务和办事程序更为清楚和了解,说明居住时间越久和社会阅历越多的新市民依然在政治知识方面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呈现出年龄越小,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愈高的趋势。(3)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在“能够说服居委会”、“能够说服居委会干部”、“能够对居委会决定结果产生影响”和“能够决定公共事务”等4个方面的代际变化,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在“
釗捌?官员的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具体见图4。由图4可见,中国新市民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呈现出“缓坡型”的代际趋势。即从18岁~28岁到40岁~50岁基本上是逐渐增高,并由此年龄段到后面两个年龄段则有高有低。具体来说,在“政府重视”和“官员重视”这两个题目上,呈现出随着年龄段的增高,,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逐渐增高的趋势,只是到了62岁以上年龄段的新市民有所回落;而在“政府会办理”和“官员会办理”这两个题目上,则在40岁~50岁的新市民开始回落。由此可见,在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上,图2中国新市民社区外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18-28岁29-39岁40-50岁51-61岁62岁以上50.00%40.00%30.00%20.00%10.00%0.00%同意的百分比居委会在乎想法居委会干部重视建议决定能够反映想法图3中国新市民政府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18-28岁29-39岁40-50岁51-61岁62岁以上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同意的百分比了解国家大事清楚政府办事程序能够影响官员能够影响决策图4中国新市民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18-28岁29-39岁40-50岁51-61岁62岁以上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同意的百分比政府重视官员重视政府会办理官员会办理政治学研究暨青年论坛-73-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教育部资助项目“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变化轨迹与培育机制研究”(14YJA81000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630
本文编号:2536078
【图文】:
。分别反映新市民对社区自治组织及其公共事务的主观能力感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主观回应力。1.中国新市民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测度的是中国新市民对其所在社区自治组织以及相应的公共事务了解、影响程度的自我判断。透过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比较,一是可以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的新市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了解、熟悉程度,二是可以看到不同代际的新市民与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和居委会干部之间)的关系,三是看到不同代际的新市民影响社区公共事务的主观能力水平的变化。具体可见图1。由图1可见,中国新市民的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规律是:(1)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水平普遍较低;(2)对于社区公共事务以及居委会的办事程序的清楚和了解程度(选择同意的百分比),基本呈现出”倒V型”特征,即18岁~28岁新市民<29岁~39岁新市民<40岁~50岁新市民>51岁~61岁新市民=或者<62岁以上新市民,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和清楚社区基本事务的新市民的比例逐渐增长的趋势,在40岁~50岁这个年龄段的新市民表现出对于社区公共事务和相关办事程序最为清楚和了解,相比较,处于18岁~28岁之间的新市民对于社区相关公共事务了解和清楚的主观判断就比较低。总体上年龄较长的新市民依然比年轻的新市民对于社区的相关事务和办事程序更为清楚和了解,说明居住时间越久和社会阅历越多的新市民依然在政治知识方面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呈现出年龄越小,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愈高的趋势。(3)社区内在政治效能感在“能够说服居委会”、“能够说服居委会干部”、“能够对居委会决定结果产生影响”和“能够决定公共事务”等4个方面的代际变化,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在“
釗捌?官员的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具体见图4。由图4可见,中国新市民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基本呈现出“缓坡型”的代际趋势。即从18岁~28岁到40岁~50岁基本上是逐渐增高,并由此年龄段到后面两个年龄段则有高有低。具体来说,在“政府重视”和“官员重视”这两个题目上,呈现出随着年龄段的增高,,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逐渐增高的趋势,只是到了62岁以上年龄段的新市民有所回落;而在“政府会办理”和“官员会办理”这两个题目上,则在40岁~50岁的新市民开始回落。由此可见,在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上,图2中国新市民社区外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18-28岁29-39岁40-50岁51-61岁62岁以上50.00%40.00%30.00%20.00%10.00%0.00%同意的百分比居委会在乎想法居委会干部重视建议决定能够反映想法图3中国新市民政府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18-28岁29-39岁40-50岁51-61岁62岁以上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同意的百分比了解国家大事清楚政府办事程序能够影响官员能够影响决策图4中国新市民政府外在政治效能感的代际变化轨迹18-28岁29-39岁40-50岁51-61岁62岁以上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同意的百分比政府重视官员重视政府会办理官员会办理政治学研究暨青年论坛-73-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教育部资助项目“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变化轨迹与培育机制研究”(14YJA81000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统奎;;以政治效能换政治信任——安徽效能建设观察[J];南风窗;2011年14期
2 李蓉蓉;;城市居民社区政治效能感与社区自治[J];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2536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53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