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领导联系点的组织运作机制——基于运动式治理与科层制的协同视角

发布时间:2020-09-27 10:19
   文章通过对领导联系点运作的参与式观察,发现当下领导联系点的实践并不是联系点领导与基层社会的直接对接,而是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组织运作网络。这一方面是由于领导及其代理人依靠传统的运动式治理方式在基层社会成效不佳,不得不转而依靠官僚体系的运作;另一方面,身处官僚体系末端的基层政府则由于其自身治理之源贫乏,欲借助运动式治理来完成其日常行政任务,以及解决基层治理的沉疴,遂主动承接联系点的基本运作,并在实践中启动了中心工作等非常规行政方式。由此,在同一治理目标中,便同时呈现出了运动式治理和常规的科层制行政双轨协同的运作机制。
【部分图文】:

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常务理事


式动员相结合的体系,其科层化运作的部分主要是指位于联系点领导之下的层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而主要依靠运动式动员的部分则主要是指联系点领导所派驻的相关工作人员。值得指出的是,拥有科层制身份并不一定意味着按部就班地运作,它也可能动员一切力量集中攻关,完成所谓的“中心工作”;而非常规派驻的代理人也可能插手常规性的运作。正是这种相互交织才使得领导联系点的运作体系从一个扁平化的结构变成了当下的复杂网络。为便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根据实地调研绘制了一个联系点运作的组织结构图,具体可参见图1。图1联系点运作的组织结构图在上图中,除群众和作为协调对象的部门以外,主体一共涉及7个机构或个人。其中,领导常务理事、县委常委、第一书记算是联系点领导的团队成员,他们直接隶属于联系点领导。县、乡党委政府隶属于科层化的运作体系。办公室则属于二者的结合点。为便于进一步分析,以下将对这些机构和个人在联系点运作中的角色进行一一分析。(1)联系点领导。作为联系点的主要责任人,他并不需要像毛泽东时代的驻村工作队一样,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是充分体现出政策执行中“高位推动”[9](P61-79)的作用机制。一方面,领导负责整个联系点的定位、规划;另一方面,领导需要适时深入现场,召开现场会,一是督促工作进度,二是协调各个部门的项目投入。(2)领导常务理事。在体制内部,每个主要领导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助手,本文将其称为常务理事。在联系点的建设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明确标明的单独的职务,只是所有人都清楚这件事由他具体操办,凡事可跟他协商,再由他向领导汇报。例如,在新寨村,领导常务理事就是G省党政办直接服务李副省长的副秘书长,如果是县委书记的联系?

组织运作机制,运动式,科层制,中心工作


下,一轨是民意的自下而上。他所言的双轨是一种国家与社会之间来回穿梭的双轨,是一种纵向的双轨。[15](P285)在本研究看来,其实还存在着一种横向的,平面的双轨运作机制,也即运动式治理与科层制行政的双轨运作。既有的研究总是将运动式治理与科层制行政予以对立,至多认为运动式治理是常规的官僚机制失效后的一种可替代机制,二者相互矛盾,又互为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6](P105-125)然而,通过上述对领导联系点的组织运作机制的分析表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双轨协同共生的关系,具体可见图2。图2领导联系点的组织运作机制在图2中,可以看到领导联系点的运作不仅存在科层制和运动式治理这种大双轨,在其各自内部,又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在科层制中,不仅存在理性化的、常规化的运作,还存在中心工作这样的运作机制。之所以将中心工作列入常规治理的范畴,就在于它并没有摒弃整个官僚制,它在本质上还是属于官僚制运作的一种形式,其运作的基本载体也是依靠整个官僚体系,只是在一定阶段不计成本和代价对其人力、物力进行的重新调配。这就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所指出的,“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正因为中心工作是官僚体制一种常态化的运作方式,才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心工作就是每年都要做的事”。[17](P111)欧阳静的研究则进一步将乡镇中心工作分为了长期性中心工作、临时性中心工作与阶段性中心工作。[18](P228)这种区分也更加表明了中心工作的常态化。对于运动式治理体制,冯仕政将其一并称为“国家运动”,并指出其具有非制度化、非常规化、非专业化的特征。[19

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常务理事


式动员相结合的体系,其科层化运作的部分主要是指位于联系点领导之下的层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而主要依靠运动式动员的部分则主要是指联系点领导所派驻的相关工作人员。值得指出的是,拥有科层制身份并不一定意味着按部就班地运作,它也可能动员一切力量集中攻关,完成所谓的“中心工作”;而非常规派驻的代理人也可能插手常规性的运作。正是这种相互交织才使得领导联系点的运作体系从一个扁平化的结构变成了当下的复杂网络。为便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根据实地调研绘制了一个联系点运作的组织结构图,具体可参见图1。图1联系点运作的组织结构图在上图中,除群众和作为协调对象的部门以外,主体一共涉及7个机构或个人。其中,领导常务理事、县委常委、第一书记算是联系点领导的团队成员,他们直接隶属于联系点领导。县、乡党委政府隶属于科层化的运作体系。办公室则属于二者的结合点。为便于进一步分析,以下将对这些机构和个人在联系点运作中的角色进行一一分析。(1)联系点领导。作为联系点的主要责任人,他并不需要像毛泽东时代的驻村工作队一样,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是充分体现出政策执行中“高位推动”[9](P61-79)的作用机制。一方面,领导负责整个联系点的定位、规划;另一方面,领导需要适时深入现场,召开现场会,一是督促工作进度,二是协调各个部门的项目投入。(2)领导常务理事。在体制内部,每个主要领导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助手,本文将其称为常务理事。在联系点的建设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明确标明的单独的职务,只是所有人都清楚这件事由他具体操办,凡事可跟他协商,再由他向领导汇报。例如,在新寨村,领导常务理事就是G省党政办直接服务李副省长的副秘书长,如果是县委书记的联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泽;;刍议运动式治国模式的得失[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9期

2 李云龙;;分析政策——运动式治国模式的得与失[J];经营管理者;2011年22期

3 邓贵川;邵侃;;中国政府的运动式行为模式——中国政策工具的选择逻辑[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24期

4 杨屹泰;变“运动式”整治为“正规化”管理[J];人民公安;2000年15期

5 李忠春;;“运动式推动”病症诊治[J];人民论坛;2006年13期

6 刘春彦;;运动式执法应休矣[J];检察风云;2007年02期

7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8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J];唯实;2007年10期

9 王长江;;摒弃“运动式思维”[J];刊授党校;2008年08期

10 唐贤兴;;运动式治理存在着弥补政府动员能力不足的可能性[J];学术界;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志军;;威权主义、政府治理与常态政治——“扫黄打非”作为当代中国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典型[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冯志峰;;中国政治发展: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建国以来110次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3 李飞;米卜;;群众运动式营销——基于多案例的理论构建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立;杜绝“公开的暗访”首先要杜绝运动式施政[N];南方日报;2013年

2 杨志国;抓建基层谨防“运动式”[N];战士报;2013年

3 顾仲阳;集中居住 切忌“运动式”[N];人民日报;2013年

4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王长江;摒弃“运动式思维”[N];北京日报;2008年

5 沫子;变“运动式”活动为科学的“习惯养成”[N];中国航天报;2009年

6 刘效仁;淮河治污:运动式治理的败笔[N];经理日报;2004年

7 北京市红螺寺中学 白蕾;校车安全管理要警惕“运动式执法”[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腾增友;“打假”谨防“运动式”执法[N];西部法制报;2012年

9 本报评论员;反浪费要破除运动式思维[N];法制日报;2013年

10 河南省监察厅 申国华;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能用“运动式”[N];人民法院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运动式治理模式探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郭亚敏;从运动式治理到法治化治理[D];郑州大学;2016年

3 应少燕;“运动式”执法解决的新路径:构建独立执法机构[D];延边大学;2010年

4 刘珂言;论“运动式执法”的改革[D];东北大学 ;2009年

5 王慧;运动式执法及其消解[D];南京大学;2011年

6 崔晓燕;运动式执法的价值与困境[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近;论运动式执法的成因及其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8 魏佳;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其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志岩;法治视角下运动式治理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10 石青;论从运动式到常态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7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827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f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