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及在厦门市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07:55
在实现“弱有所扶”民生改善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的生存型救助既不能保证救助对象充分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也很难对救助对象的生活境况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作为全国知名的温馨城市,厦门市的现行社会救助模式也很难跟上其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推进步伐,迫切需要升级。现有研究并没有清晰地给出社会救助发展的目标模式和指明厦门市社会救助的发展方向,这恰是本文的价值之所在。本文通过以福利多元主义为依据,结合国内外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协同救助的经验,构建了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并探讨了厦门市实行多元协同救助模式的可行性。多元协同救助模式是以效用最大化和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以多元化、适应性、协同化为原则,是具有多重社会效应的发展型救助模式。多元协同救助模式的构建需要具备理念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制度条件和技术条件五大方面的条件。厦门市已经具备经济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救助政策的优化升级、信息渠道的建设经验等基础条件,但还存在救助理念滞后、非政府部门救助能力不足、救助政策衔接不当、救助主体间沟通不畅等障碍。厦门市能否实行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能否跨越这些障碍。本文认为厦门...
【文章来源】: 罗璇 厦门大学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问题界定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二、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建构
(一) 构建依据
(二) 框架内容
(三) 构建基础
三、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在厦门市的可行性分析
(一) 厦门市实行多元协同救助模式的必要性
(二) 厦门市构建多元协同救助模式的可行性
(三) 小结
四、提高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在厦门市的可行性
(一) 理念更新: 参与意识提升
(二) 合作引导: 参与能力提升
(三) 政策衔接: 救助功能提升
(四) 信息共享: 配置效率提升
(五) 其他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救助如何才能减少贫困?——20世纪末至今的中国社会救助研究[J]. 李棉管. 社会建设. 2018(04)
[2]社会救助领域的公众参与:原理、规范与实践[J]. 栗燕杰. 社会保障评论. 2018(03)
[3]论我国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和调适[J]. 毕金平. 学术界. 2018(07)
[4]国外社会救助立法比较研究[J]. 陶梦婷.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8(06)
[5]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主要问题研究[J]. 林闽钢.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6)
[6]我国社会救助服务体系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J]. 杨琳琳.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8(03)
[7]新历史条件下“弱有所扶”: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林闽钢. 理论探讨. 2018(01)
[8]论精准治贫与社会救助的整合治理[J]. 匡亚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9]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救助模式与机制创新[J]. 周沛. 江淮论坛. 2017(01)
[10]民生保障大数据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 张学华,邢岩,范一大,王兴玲,刘亮. 科学管理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000753
【文章来源】: 罗璇 厦门大学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问题界定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二、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建构
(一) 构建依据
(二) 框架内容
(三) 构建基础
三、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在厦门市的可行性分析
(一) 厦门市实行多元协同救助模式的必要性
(二) 厦门市构建多元协同救助模式的可行性
(三) 小结
四、提高多元协同救助模式在厦门市的可行性
(一) 理念更新: 参与意识提升
(二) 合作引导: 参与能力提升
(三) 政策衔接: 救助功能提升
(四) 信息共享: 配置效率提升
(五) 其他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救助如何才能减少贫困?——20世纪末至今的中国社会救助研究[J]. 李棉管. 社会建设. 2018(04)
[2]社会救助领域的公众参与:原理、规范与实践[J]. 栗燕杰. 社会保障评论. 2018(03)
[3]论我国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和调适[J]. 毕金平. 学术界. 2018(07)
[4]国外社会救助立法比较研究[J]. 陶梦婷.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8(06)
[5]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主要问题研究[J]. 林闽钢.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6)
[6]我国社会救助服务体系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J]. 杨琳琳.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8(03)
[7]新历史条件下“弱有所扶”: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林闽钢. 理论探讨. 2018(01)
[8]论精准治贫与社会救助的整合治理[J]. 匡亚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9]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救助模式与机制创新[J]. 周沛. 江淮论坛. 2017(01)
[10]民生保障大数据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 张学华,邢岩,范一大,王兴玲,刘亮. 科学管理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3000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00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