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01:48
  网络参与是一种以科技为载体,以追求民主权利与现实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行为,其政治性和社会性必然要求政府进行有效回应。当前,政府回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回应的行动困境,即网络治理的开放性和地方政府管理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网络治理的开放性要求网络治理必须适应瞬息万变的因网络参与导致的舆情发展,但地方政府的封闭性使其习惯于以我为主,以不变应万变,往往被动地见招拆招,很难跟上舆情发展的步伐,这种缺乏前瞻性和应变能力的被动回应经常使政府陷入被动。在理论层面,“参与(?)回应”是研究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关系的基本框架,但因为公众参与形式繁多,每个时代皆有不同主题,所以抽象地分析参与和回应的关系极易陷入不直观、不聚焦、不深入的窠臼。涉官网络舆情既是网络参与的产物,又是政府回应的重要对象,可作为研究网络社会“参与(?)回应”关系的切入点和中介变量。在我国,因为官员身份特殊、敏感,与政府存在着难以剥离的内在联系,所以我国的政民关系往往通过官民关系体现出来,官民关系是理解和研究涉官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逻辑起点。在现实层面,涉官网络舆情表面上针对官员个体,但实际上体现的却是对政府的诉求,其实质是民众在不便或无...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研究


图1-1《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与回复量总体变化趋势(2006-2016)??数据来源:据人民网《全国网民留言回复办理10年研究报告》整理??

网民,公众,看法,比例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问卷选项?赞同样本量比例(%)??网络让我及时获得公共事务信息?1282?60.6??网络上的公共信息更丰富翔实?972?46??网络提咼了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644?30.5??网络影响我对公共事务的看法?580?27.4??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参与对公众的政治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形塑作用。表2-1??是网民对数字民主的看法,从中可以发现网络对公众政治参与观念的影响。在这??一多选题中,约6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有益于信息获得,4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信息比线下信息更为丰富,3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兴趣,27%??的受访者人认为网络改变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看法。通过比例换算可知,公众对??网络作用的看法基本上是正面的,虽然多数的网民(65%)仍然处于网络参与的??初级阶段即公共事务信息的获取阶段,但是己有35%的公众表现出对实质性网络??参与的热情(见图2-1),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比例将会继续升高。??赞同样本量??两絡影_我对公??共寧务的看法?网络让我及时??'?I?、获得务??£?’麗:?37%??i?mm??网络上的公共信??'息更丰富翔实??28%??图2-1网民对数字民主看法的实际比例??2.网络对公众参与效能感的影响??网络有利于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效能感,即通过行动影响政府管理的信心。??通过调查网民对网络回应性的态度可以发现(如表2-2所示),近60%的网民认??46??

舆情,事件,历年


l.6?5.2?8? ̄4.7?51.6?4??一涉官网络舆?11.2?6.8?10.6? ̄?4.4?4.1?37.?1?5??涉外涉军—2.9?_9.4?7.2?10.2?4.?7?34.4?6??_公众人物?4.7?4?6?6.2?4.?7?27?7??-其他?|?1.4?3.4?1.3?3.5?3.2?|?12.8?|?8?'??事件占比??12??:??4?、??????2??0??2014?2015?2016?2017?2018??图2-2涉官网络舆情事件的历年占比??从事件占比的发展变化看(如图2-2所示),近年来,涉官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向下倾斜的波浪形,说明涉官网络舆情的年度变化不够稳定,呈现波浪式发??展。也就是说,涉官网络舆情的发生有“大小年”之分。如果某年涉官网络舆情??事件较多,那么下一年就会变少,这符合舆情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之所以出现??这-?分布状况,一方面,舆情爆发具有“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如果某地??发生某类舆情事件,那么其他地区也会纷纷效仿,导致同类舆情事件在某一年集??中爆发。另一方面,因为矛盾压力的总体能量有限,涉官网络舆情又是一种减压??手段,所以,舆情…旦爆发,矛盾压力就会因迅速释放而导致总量显著减少,该??地再次爆发舆情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如果F-??年没有舆情发生,那么舆情的??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就不能发挥作用,导致舆情总量比上年明显降低,从而使涉??官网络舆情的爆发呈现出“大小年”的分布特征。当然,从总体看,随着我国政??5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 谢雪梅,杨洋洋.  现代情报. 2020(01)
[2]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路径与防控机制研究[J]. 李中原.  现代情报. 2019(08)
[3]网络舆情领域相关概念分布及其关系辨析[J]. 王连喜.  现代情报. 2019(06)
[4]政府回应、公共服务与差序政府信任的相关性分析——基于江苏某县的实证研究[J]. 王浦劬,郑姗姗.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5)
[5]陕西省市级政府电子政务回应性测度研究[J]. 杨立波,董新宇.  电子政务. 2019(04)
[6]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导向与政府回应的逻辑互动——基于“雪乡”事件大数据的情感分析[J]. 文宏.  政治学研究. 2019(01)
[7]自媒体时代如何回应政务舆情[J]. 李军辉.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02)
[8]事件属性、注意力与网络时代的政策议程设置——基于40起网络焦点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 黄扬,李伟权,郭雄腾,段晶晶,曹嘉婧.  情报杂志. 2019(02)
[9]政务舆情中的社会情绪生成与治理——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省思[J]. 李靖,李慧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10]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回应效果评估与提升策略[J]. 牛畅,唐亚阳.  青年记者. 2018(33)

博士论文
[1]中国网络行动的动因、过程与影响[D]. 丁方舟.浙江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02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002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f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