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中政府回应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24 04:26
[目的/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政府回应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以为降低公共事件公众认知偏差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方法/过程]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8-2018年共341起公共事件为研究对象,构建政府回应对公众认知偏差影响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系统GMM法开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话语性回应对公众认知偏差有显著正向影响,加重了公众认知偏差的程度;行动性回应对公众认知偏差有显著负向影响,降低了公众认知偏差的程度;制度性回应对公众认知偏差没有显著影响,与其回应周期较长密切相关。网民参与能够降低公众认知偏差的程度。首发媒体为网络媒体时会增加公众认知偏差的程度。研究从政府、媒体和网民视角为降低公众认知偏差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情报杂志. 2020,3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理论构建与研究假设
1.1 话语性回应与公众认知偏差
1.2 行动性回应与公众认知偏差
1.3 制度性回应与公众认知偏差
1.4 控制变量
1.4.1 网民参与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1.4.2 首发媒体的类型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1.4.3 公共事件类型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1.4.4 科层压力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2 模型构建与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
2.2.2 自变量与控制变量
3 结果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3.2 描述性分析与方差分析
3.3 基准参数估计
3.3.1 自变量
3.3.2 控制变量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政府视角
4.2 媒体视角
4.3 网民视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判、博弈与调适:“涉官”舆情政府回应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J]. 原光,曹现强. 电子政务. 2019(09)
[2]话语制度主义:地方政府回应公众意见的理论解释——基于“意见-政策”连接理论的多案例比较分析[J]. 虞鑫.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5)
[3]“群体极化”之考辨[J]. 蒋忠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3)
[4]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导向与政府回应的逻辑互动——基于“雪乡”事件大数据的情感分析[J]. 文宏. 政治学研究. 2019(01)
[5]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研究——基于公众认知误差的分析[J]. 王雷,易婷,任彦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6]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刘焕. 情报杂志. 2018(11)
[7]“涉官”网络舆情中政府回应速度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36个案例的实证研究[J]. 原光,曹现强,王兆立. 情报杂志. 2018(09)
[8]理解邻避冲突中政府回应的差异化模式:基于城市治理的视角[J]. 孙小逸.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9]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基于3600起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J]. 张旭阳,李丹珉,谢耘耕. 新闻界. 2018(06)
[10]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J]. 曾润喜,陈创. 图书情报工作. 2018(07)
本文编号:3156673
【文章来源】:情报杂志. 2020,3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理论构建与研究假设
1.1 话语性回应与公众认知偏差
1.2 行动性回应与公众认知偏差
1.3 制度性回应与公众认知偏差
1.4 控制变量
1.4.1 网民参与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1.4.2 首发媒体的类型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1.4.3 公共事件类型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1.4.4 科层压力对公众认知偏差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2 模型构建与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
2.2.2 自变量与控制变量
3 结果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3.2 描述性分析与方差分析
3.3 基准参数估计
3.3.1 自变量
3.3.2 控制变量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政府视角
4.2 媒体视角
4.3 网民视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研判、博弈与调适:“涉官”舆情政府回应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J]. 原光,曹现强. 电子政务. 2019(09)
[2]话语制度主义:地方政府回应公众意见的理论解释——基于“意见-政策”连接理论的多案例比较分析[J]. 虞鑫.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5)
[3]“群体极化”之考辨[J]. 蒋忠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3)
[4]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情导向与政府回应的逻辑互动——基于“雪乡”事件大数据的情感分析[J]. 文宏. 政治学研究. 2019(01)
[5]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研究——基于公众认知误差的分析[J]. 王雷,易婷,任彦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6]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偏差及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刘焕. 情报杂志. 2018(11)
[7]“涉官”网络舆情中政府回应速度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36个案例的实证研究[J]. 原光,曹现强,王兆立. 情报杂志. 2018(09)
[8]理解邻避冲突中政府回应的差异化模式:基于城市治理的视角[J]. 孙小逸.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9]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基于3600起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J]. 张旭阳,李丹珉,谢耘耕. 新闻界. 2018(06)
[10]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J]. 曾润喜,陈创. 图书情报工作. 2018(07)
本文编号:3156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5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