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民族文化的重构 ——以裕固族“东迁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24 12:36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明花乡举办的裕固族“东迁节”这一民族文化进行民族学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及参与观察,对“东迁节”中的仪式做了分析并从中探索出它的社会功能。文章以文化功能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整理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详实资料,详细地记录了“东迁节”的仪式过程,阐述了仪式祭品的象征意义并解读了“东迁节”仪式文化的内涵。第一章介绍了对明花乡的调查情况。第二章第一节是对民族文化重构现象进行描述。由此,阐述了文化重构现象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适性及其价值意义;引发了第二节“新传统”的形成。第三章通过裕固族节庆文化分析出民族现实危机感,裕固族危机感是外在危机与内在危机的结合体,需要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实现文化创新缓解民族文化危机。第四章主要阐述“东迁节”的举办基础是建立在精英界及民众的力量之上,是一个多维度的智慧集合。第五章对“东迁节”的社会功及其文化重构实践做出分析。认为“东迁节”不仅具有巩固、凝聚民族文化的功能作用而且还有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功能。由此通过“东迁节”这一实例来解读民族文化重构实践意义。用文化重构的视角来认识民族文化,创新是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当代民族文化不断地被解构,文化重...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一)关于文化重构、创新的研究
(二)关于裕固族“东迁”文化的研究
(三)关于节庆对民族交流与发展的功能性研究
四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及社会变迁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二)田野点的社会变迁
第二章 民族文化重构与“新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对民族文化重构现象的解读
(一)文化重构的基石:民族文化记忆
(二)文化重构的动力:社会现实需求
(三)文化重构的能源:传统文化资源
第二节 “新传统”的缘起
(一)冲突与接纳
(二)注入时代元素
(三)“新传统”的形成
第三章 裕固族节庆文化与现实危机感
第一节 裕固族节庆活动
(一)中华传统节庆文化
(二)宗教类节庆文化
(三)家族式节庆文化
(四)政府主导性节庆文化
第二节 裕固族节庆文化的局限性
第三节 裕固族民族文化危机
(一)传统文化危机
(二)裕固族族群认同危机
第四章 裕固族民族节庆文化重构
第一节 节庆文化重构的源泉:以口述史唤醒民族记忆
(一)“东迁”故事及传说
(二)“东迁”古歌的传唱
(三)祭祀回顾与叙述
第二节 节庆文化重构的动力:精英角色与民间期盼
(一)民族知识精英
(二)民族政治精英
(三)民间期望
第三节 节庆文化重构的实践:民间自觉举办东迁节
(一)“东迁节”举办前的准备
(二)“东迁节”的过程
(三)“东迁节”的仪式
第五章 裕固族东迁节的社会功能及其重构意义
第一节 “东迁节”的社会功能
(一)弘扬民族美德
(二)增进民族交流
(三)加强民族归属感
(四)民族记忆性符号
第二节 民族文化重构的意义
(一)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
(二)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三)助推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再利用
(四)创新是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腾冲市明光镇“刀杆节”为例[J]. 王立杏.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04)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建构的逻辑和机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J]. 陈文江,黄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3]那达慕在“河南蒙旗”的文化价值及愿景[J]. 王兰. 民族论坛. 2017(05)
[4]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J]. 董秀团. 民俗研究. 2017(05)
[5]鄂温克族当代节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构[J]. 金洁. 前沿. 2017(08)
[6]论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的重建[J]. 林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7]关于裕固族东迁的若干思考[J]. 贺卫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8]记忆、经验与共同体——审美生境视域下的民族艺术与节日审美[J]. 吴震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9]集体记忆中的历史与民族文化重构[J]. 裴斐.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03)
[10]少数民族文化重构中的民族认同[J]. 孙丽莉.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3)
博士论文
[1]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社会文化研究[D]. 安惠娟.兰州大学 2017
[2]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D]. 刘婷.中南民族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社会学视角下的裕固族民间仪式的变迁研究[D]. 张鹏.西北民族大学 2014
[2]嬗变与抉择:文化传播视野下裕固族游牧文化变迁研究[D]. 张丽娟.兰州大学 2013
[3]论裕固族民间文学及其文化的多元化[D]. 聂莹.陕西师范大学 2009
[4]锡伯族“西迁节”与族群文化认同研究[D]. 周阳.华中师范大学 2009
[5]裕固族文化仪式研究[D]. 缪自锋.西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57372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一)关于文化重构、创新的研究
(二)关于裕固族“东迁”文化的研究
(三)关于节庆对民族交流与发展的功能性研究
四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及社会变迁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二)田野点的社会变迁
第二章 民族文化重构与“新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对民族文化重构现象的解读
(一)文化重构的基石:民族文化记忆
(二)文化重构的动力:社会现实需求
(三)文化重构的能源:传统文化资源
第二节 “新传统”的缘起
(一)冲突与接纳
(二)注入时代元素
(三)“新传统”的形成
第三章 裕固族节庆文化与现实危机感
第一节 裕固族节庆活动
(一)中华传统节庆文化
(二)宗教类节庆文化
(三)家族式节庆文化
(四)政府主导性节庆文化
第二节 裕固族节庆文化的局限性
第三节 裕固族民族文化危机
(一)传统文化危机
(二)裕固族族群认同危机
第四章 裕固族民族节庆文化重构
第一节 节庆文化重构的源泉:以口述史唤醒民族记忆
(一)“东迁”故事及传说
(二)“东迁”古歌的传唱
(三)祭祀回顾与叙述
第二节 节庆文化重构的动力:精英角色与民间期盼
(一)民族知识精英
(二)民族政治精英
(三)民间期望
第三节 节庆文化重构的实践:民间自觉举办东迁节
(一)“东迁节”举办前的准备
(二)“东迁节”的过程
(三)“东迁节”的仪式
第五章 裕固族东迁节的社会功能及其重构意义
第一节 “东迁节”的社会功能
(一)弘扬民族美德
(二)增进民族交流
(三)加强民族归属感
(四)民族记忆性符号
第二节 民族文化重构的意义
(一)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
(二)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三)助推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再利用
(四)创新是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腾冲市明光镇“刀杆节”为例[J]. 王立杏.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04)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建构的逻辑和机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J]. 陈文江,黄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3]那达慕在“河南蒙旗”的文化价值及愿景[J]. 王兰. 民族论坛. 2017(05)
[4]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J]. 董秀团. 民俗研究. 2017(05)
[5]鄂温克族当代节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构[J]. 金洁. 前沿. 2017(08)
[6]论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的重建[J]. 林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7]关于裕固族东迁的若干思考[J]. 贺卫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8]记忆、经验与共同体——审美生境视域下的民族艺术与节日审美[J]. 吴震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9]集体记忆中的历史与民族文化重构[J]. 裴斐.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03)
[10]少数民族文化重构中的民族认同[J]. 孙丽莉.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3)
博士论文
[1]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社会文化研究[D]. 安惠娟.兰州大学 2017
[2]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D]. 刘婷.中南民族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社会学视角下的裕固族民间仪式的变迁研究[D]. 张鹏.西北民族大学 2014
[2]嬗变与抉择:文化传播视野下裕固族游牧文化变迁研究[D]. 张丽娟.兰州大学 2013
[3]论裕固族民间文学及其文化的多元化[D]. 聂莹.陕西师范大学 2009
[4]锡伯族“西迁节”与族群文化认同研究[D]. 周阳.华中师范大学 2009
[5]裕固族文化仪式研究[D]. 缪自锋.西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57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5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