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应对未知:国家疫苗产能储备制度构建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26 20:44
疫苗是人类已知的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单一市场机制无法有效供给疫苗,需要从战略层面谋划国家疫苗产能储备制度。本文基于全球大流行情境中疫苗开发"并联"范式,引入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动力—行动—结果"分析框架,阐述疫苗产能储备的制度内涵。我国疫苗产业存在常态总产能过剩与应急状态有效产能不足并存的现象,其源于三大深层次挑战:疫苗管理"碎片化"与产业全链条的矛盾,疫苗产业基础薄弱与产能储备集聚化的矛盾,疫苗体系行政主导与多元参与的矛盾。当各类主体及其结构关系所内含的自我增强和互动属性越强,协同过程中理念一致而且能力匹配时,疫苗产能储备结果就越好。建议用协同制度设计和最佳技术准备,应对疫苗开发的重大未知因素。
【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大流行情境中疫苗研发和生产范式创新
那么,如何用公共管理理论阐述大流行疫苗开发范式?从概念上说,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公共卫生事务,是通过社会、机构、公共和民营、社区、个人的知情选择以及组织化行动,来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15]这一权威定义显示出公共卫生具有集体性、平等性、系统性、预防性等特征。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国家开始倡导用跨界协同(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解决传染病、食品安全、社区健康等公共卫生难题。其特征是在承认行政主导的基础上,通过正式且清晰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公共卫生决策和服务供给的效能。[16]也就是从强调政府单边行政的传统做法,迈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识导向、民众参与共享的立体化新思维。[17]疫苗开发涉及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主体和行为,是风险社会情境下典型的“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s)。与此同时,大流行又放大了疫苗市场机制失灵,需要引入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加以弥补。基于上述理论和政策实践,给定宏观系统情境和驱动因素不变,研究构建“动力—行动—结果”的疫苗产能储备协同治理机制分析框架(图2),阐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快速扩充和储备产能效能的机理。第一,协同动力是治理主体及其结构关系,也就是各主体形成的制度依存和权责划分,从而提供了协同治理的启动机制。制度相互依存度高可以有效化解冲突和不信任,防止治理主体中途退出协同。[18]疫苗产能储备就涉及产业管理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创新型制药企业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专业社会组织,其拥有不同目标函数和比较优势。特别是全球大流行要求研发者和生产企业在候选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知的前提下,提前采取包括扩大产能在内的诸多行动,从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必须有可信的政策承诺加以保障,方能激励协同动力。第二,中国语境下的协同行动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治理主体基于参与规则、沟通理解、互信承诺开展的决策、管理和执行活动,通过构建正当性形成协同治理的提升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加大药品和疫苗研发力度,同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注重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积极性”。相比新公共管理把公众视作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协同治理强调政府与其他参与者的协作伙伴关系。尤其是将赋能政府嵌入到协同网络结构中,在此基础上发挥多元主体的共治作用,直接参与并助推科学决策、高效管理和客观评估。正当性意味着协同行为被他人认可,从而持续互动,应对疫苗产能储备所伴随的各类不确定性。第三,协同结果是经过影响、调适等步骤产出的效能,也就是协同治理的反馈机制。其往往取决于网络如何被结构化组合,以及协同过程如何被管理。本文据此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当主体及其结构所内含的自我增强和互动属性越强,协同过程中理念一致而且能力匹配时,疫苗产能储备的协同结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为何提出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J]. 李亚南,张子扬. 决策探索(上). 2020(04)
[2]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监管治理体系构建的共同演进逻辑——基于疫苗监管治理体系及应对危机事件的案例研究[J]. 郁建兴,朱心怡,高翔. 管理世界. 2020(02)
[3]平衡监管和市场:疫苗安全的挑战和对策[J].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鲍静,解亚红,胡颖廉,刘杰.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0)
[4]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思考与研究[J]. 郝模,李程跃,于明珠,徐天强,郝超,陈政,沈群红,徐凌忠,蒲川,胡志. 上海预防医学. 2017(12)
[5]行政吸纳市场:我国药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治理困境——以非法疫苗案件为例[J]. 胡颖廉.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5)
本文编号:3364938
【文章来源】:中国行政管理.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大流行情境中疫苗研发和生产范式创新
那么,如何用公共管理理论阐述大流行疫苗开发范式?从概念上说,包括传染病在内的公共卫生事务,是通过社会、机构、公共和民营、社区、个人的知情选择以及组织化行动,来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15]这一权威定义显示出公共卫生具有集体性、平等性、系统性、预防性等特征。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国家开始倡导用跨界协同(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解决传染病、食品安全、社区健康等公共卫生难题。其特征是在承认行政主导的基础上,通过正式且清晰的制度安排,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公共卫生决策和服务供给的效能。[16]也就是从强调政府单边行政的传统做法,迈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共识导向、民众参与共享的立体化新思维。[17]疫苗开发涉及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主体和行为,是风险社会情境下典型的“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s)。与此同时,大流行又放大了疫苗市场机制失灵,需要引入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加以弥补。基于上述理论和政策实践,给定宏观系统情境和驱动因素不变,研究构建“动力—行动—结果”的疫苗产能储备协同治理机制分析框架(图2),阐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快速扩充和储备产能效能的机理。第一,协同动力是治理主体及其结构关系,也就是各主体形成的制度依存和权责划分,从而提供了协同治理的启动机制。制度相互依存度高可以有效化解冲突和不信任,防止治理主体中途退出协同。[18]疫苗产能储备就涉及产业管理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创新型制药企业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专业社会组织,其拥有不同目标函数和比较优势。特别是全球大流行要求研发者和生产企业在候选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知的前提下,提前采取包括扩大产能在内的诸多行动,从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必须有可信的政策承诺加以保障,方能激励协同动力。第二,中国语境下的协同行动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治理主体基于参与规则、沟通理解、互信承诺开展的决策、管理和执行活动,通过构建正当性形成协同治理的提升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加大药品和疫苗研发力度,同临床、防控实践相结合,注重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的积极性”。相比新公共管理把公众视作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协同治理强调政府与其他参与者的协作伙伴关系。尤其是将赋能政府嵌入到协同网络结构中,在此基础上发挥多元主体的共治作用,直接参与并助推科学决策、高效管理和客观评估。正当性意味着协同行为被他人认可,从而持续互动,应对疫苗产能储备所伴随的各类不确定性。第三,协同结果是经过影响、调适等步骤产出的效能,也就是协同治理的反馈机制。其往往取决于网络如何被结构化组合,以及协同过程如何被管理。本文据此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当主体及其结构所内含的自我增强和互动属性越强,协同过程中理念一致而且能力匹配时,疫苗产能储备的协同结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为何提出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J]. 李亚南,张子扬. 决策探索(上). 2020(04)
[2]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监管治理体系构建的共同演进逻辑——基于疫苗监管治理体系及应对危机事件的案例研究[J]. 郁建兴,朱心怡,高翔. 管理世界. 2020(02)
[3]平衡监管和市场:疫苗安全的挑战和对策[J].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鲍静,解亚红,胡颖廉,刘杰.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0)
[4]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思考与研究[J]. 郝模,李程跃,于明珠,徐天强,郝超,陈政,沈群红,徐凌忠,蒲川,胡志. 上海预防医学. 2017(12)
[5]行政吸纳市场:我国药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治理困境——以非法疫苗案件为例[J]. 胡颖廉. 广东社会科学. 2017(05)
本文编号:3364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6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