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视域下的侗族酸食研究
本文关键词:经济人类学视域下的侗族酸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以食为天,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食物,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食物,怎样食用这些食物,不仅是一个生计方式变迁的过程,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学界虽然不乏以“物”为切入点对族群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但以酸食为切入点去研究侗族文化,探寻侗族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中的发展路径还十分匮乏。全文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经济人类学的视角对侗族酸食与侗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归纳整理了侗族酸食的种类,大致分为肉类酸食、素食酸食、酸汤类酸食;其制作方法也比较独特,根据不同的酸食运用不同的器皿进行制作,风味也不同,纯手工酿造的方法在当下社会极其难得。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侗族嗜酸的原因,在查阅了大量古籍和资料后,笔者发现侗族嗜酸不仅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关,与其族源、生计方式、宗教观念等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侗族酸食在其社会中的果腹功能、储存功能、交换功能,及酸食体现出的侗族信仰观、宗教观、道德观、集体观等文化内涵。第四部分以研究侗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变化后侗族嗜酸习俗的变化。第五部分通过与韩国泡菜进行比较,分析了贵州两家侗族酸食企业的现状,探索侗族酸食文化如何开发及促进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最后得出结论:在人类被快餐化、工业化这种高速发展背景下,侗族酸食中所蕴含的文化将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侗族酸食的发展也是侗族文化适应现代文化有效途径。
【关键词】:酸食 侗族 经济人类学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导论8-13
- 1.1 研究的意义8
- 1.2 研究背景及综述8-12
- 1.2.1 以“物”为切入点的文化研究9-10
- 1.2.2 关于饮食文化的研究10-11
- 1.2.3 国内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11-12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2-13
- 2 侗族酸食的种类及制作方法13-16
- 2.1 肉类酸食及制作方法14-15
- 2.2 果蔬类酸食及制作方法15
- 2.3 酸汤类酸食及制作方法15-16
- 3 侗族嗜食酸食的原因分析16-23
- 3.1 生理的选择----从侗族族源看侗族偏好“酸”味16-17
- 3.2 侗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计模式促使侗族人嗜食酸食17-21
- 3.2.1 侗族自然环境与嗜酸习俗17-18
- 3.2.2 侗族社会环境与嗜酸习俗18-20
- 3.2.3 侗族鱼文化与嗜酸的关系20-21
- 3.2.4 侗族糯文化与嗜酸的关系21
- 3.3 侗族的历史与嗜酸习俗21-23
- 3.3.1 唐宋时期侗族人以酸代盐21-22
- 3.3.2 明清时期侗族人以酸代盐22-23
- 4 酸食在侗族社会中的功能及文化内涵23-29
- 4.1 酸食的功能23-26
- 4.1.1 果腹功能23-24
- 4.1.2 存储食物的功能24-25
- 4.1.3 交换功能25-26
- 4.2 酸食的文化内涵26-29
- 4.2.1 酸食与侗族生态观26-27
- 4.2.2 酸食与侗族宗教观27-28
- 4.2.3 酸食与侗族道德观28
- 4.2.4 酸食与侗族集体观28-29
- 5 经济人类学视域下侗族酸食文化的变迁29-37
- 5.1 生计方式与嗜酸习俗的变化29-35
- 5.1.1 生产模式与嗜酸习俗变化29-32
- 5.1.2 消费行为与嗜酸习俗变化32-35
- 5.2 新的生计方式下侗族酸食文化内涵的变化35-37
- 5.2.1 酸食在侗族族群共同体验中的变异36
- 5.2.2 酸食的交换功能变迁36-37
- 6 侗族酸食文化发展途径探索37-45
- 6.1 侗族酸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38-40
- 6.1.1 文化自觉是侗族酸食文化发展的基本38-39
- 6.1.2 侗族酸食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作用39-40
- 6.2 韩国泡菜对侗族酸食的启示及比较40-42
- 6.3 贵州两家侗族酸食企业现状及分析42-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1
- 附录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景军;悠悠侗寨 浓浓乡情——皇都侗族文化村见闻[J];民族论坛;2003年10期
2 姜大谦;吴家琴;;侗族“记间”的特质内涵及文化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3期
3 黄梅;;近年来侗族侗款制度研究综述[J];传承;2013年09期
4 罗康隆;论侗族的族源与文化渊源的关系[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Z2期
5 垒珊;侗族哲学思想[J];民族论坛;1995年03期
6 陈千慧;;基于侗族“萨”崇拜的民间信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杨顺清;侗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浅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廖开顺;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近似性[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9 刘宗碧;经济改革的社会转型对侗族文化的重构性影响——以黔东南地区侗族为例[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10 罗康隆;;乡民社会中的风险最小化与利益最大化——侗族社会传统生计方式与生存保障的文化解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昌铎;;侗族学者老有所为的新贡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少勇;吴伟;;通道侗族芦笙的保护现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勤;;从“走姑娘”民俗考察侗族传统文化特质及其变迁——以黎平黄岗侗寨为个案[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4 林淑蓉;;文化传统VS.农村现代化——以贵州侗族的文化观光与经济发展为例[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文邋本报记者 罗梅;侗族文化品牌步入文化维权时代[N];贵州日报;2008年
2 吴兴文 张中俞;贵州侗族文化研究院在黎平县成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吴兴文;黎平倾力打造“国际性侗族风情旅游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4 吴兴文;侗族文化品牌保护步入文化维权时代[N];贵州民族报;2008年
5 三江县委宣传部 杨顺丰;增强侗族文化的三种能力[N];柳州日报;2008年
6 榕江县双语办 卜想;“在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明文规定广泛运用侗文”[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谢娟娟;黔东南侗族文化保护现状初探[N];贵州民族报;2009年
8 张人位 贵州省民委原副主任;旷古未有的一件好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9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潘琦;《中国侗族在三江》的感悟[N];柳州日报;2010年
10 李屹;黎平县为侗族文化品牌维权[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石开忠;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彩清;婚姻、家庭、生育与妇女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华;通道侗族伦理道德传统及其现代转化[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龙明莲;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邹华锋;侗族社会保障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6 朱建花;贵州省黎平肇兴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7 李素梅;黔东南从江县洛香镇郎寨侗族习惯法调查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8 田新;黔东南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9 何星;贵州南部侗族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周骅平;侗乡再造:恩施市芭蕉侗族建筑文化变迁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6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人类学视域下的侗族酸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