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害防治体系的“效能黑洞”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22-02-15 05:41
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没有因为投入的增加和灾害防治体系的完善而减少,这说明当前的灾害防治体系存在着"效能黑洞","堤防效应"的反向影响、防灾体系的超危高危漏洞或中低危漏洞的交叠效应、结构式减灾和非结构式减灾两种方式缺乏耦合是"效能黑洞"产生的主要原因。唤醒与培育各类责任者的责任心与风险意识、建立系统性制度化的查"漏"补"缺"机制以及建立结构式减灾与非结构式减灾之间的耦合机制是治理当前灾害防治体系"效能黑洞"的必须措施。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自然灾害救助预备费与灾害损失比较图
致灾因子危险度与承灾体脆弱度配型风险可能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寿光洪灾调查[J]. 胡巍,银昕. 中国经济周刊. 2018(35)
[2]流动性黑洞研究述评[J]. 万孝园,杨朝军. 系统管理学报. 2018(04)
[3]转危为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困境——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J]. 温志强,郝雅立. 理论学刊. 2018(04)
[4]全面风险治理:灾害防治模式的理想形态——兼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术启示[J]. 李尧远,曹蓉.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2)
[5]海因里希法则对浙江特种设备事故之扩展研究[J]. 王喜梅,李旭,于志红.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4(03)
[6]从结构式减灾到非结构式减灾:国际减灾政策的新动向[J]. 周利敏. 中国行政管理. 2013(12)
[7]精益管理:企业信息化黑洞的有效解决途径[J]. 王洪梁. 情报杂志. 2005(07)
本文编号:3626030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自然灾害救助预备费与灾害损失比较图
致灾因子危险度与承灾体脆弱度配型风险可能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寿光洪灾调查[J]. 胡巍,银昕. 中国经济周刊. 2018(35)
[2]流动性黑洞研究述评[J]. 万孝园,杨朝军. 系统管理学报. 2018(04)
[3]转危为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困境——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顾[J]. 温志强,郝雅立. 理论学刊. 2018(04)
[4]全面风险治理:灾害防治模式的理想形态——兼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术启示[J]. 李尧远,曹蓉.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2)
[5]海因里希法则对浙江特种设备事故之扩展研究[J]. 王喜梅,李旭,于志红.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4(03)
[6]从结构式减灾到非结构式减灾:国际减灾政策的新动向[J]. 周利敏. 中国行政管理. 2013(12)
[7]精益管理:企业信息化黑洞的有效解决途径[J]. 王洪梁. 情报杂志. 2005(07)
本文编号:3626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2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