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治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发布时间:2022-02-19 06: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应急管理是非常态下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应急管理治理存在多元共建的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法制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基础建设抗灾韧性不够强、信息化建设和人力保障水平仍需提高、应急预防预见工作重视不足等问题。对此,应完善多主体持续参与的制度环境,重视多主体间的动员协调;加强顶层设计,修订和完善法律体系,推动相关立法进程;重视科技支撑,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完善人力资源和经费保障;加强源头治理,推动应急工作实现常态管理,完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风险问责,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和风险意识培养。 

【文章来源】:宏观经济管理.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国家应急管理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系统治理层面:多元共建的应急管理体制仍需完善
        1.利益冲突的阻碍,应急参与主体不能有效表达利益诉求。
        2.依赖心理和社会整合的缺乏弱化了应急主体参与动力。
        3.相关政策支持不够,社会动员协调机制不完善,重动员、轻协调现象突出。
    (二)依法治理层面:应急法制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1.立法层次和协调性缺乏统一规划,宪法的职能未充分体现。
        2.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立法和实效性空白领域。
        3.应急法律制度的实效性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综合治理层面:应急基础建设抗灾韧性不够强
        1.信息化支撑仍需加强。
        2.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抗灾韧性不够强。
        3.应急管理人力保障水平还需提高,基层干部和相关人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
    (四)源头治理层面:应急预防预见工作仍需加强
        第一,多种社会风险源开始滋生蔓延。
        第二,预案编制与管理缺乏适应性和动态性。
        第三,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三、国家应急管理治理体系构建思路
    (一)实现国家应急管理的系统治理
        1.强化多主体间的信任关系。
        2.发挥多主体的优势。
        3.完善多主体持续参与的制度环境。
            第一,明确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责任范围。
            第二,明确法律依据和规则,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机制。
            第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社会组织参与行为。
        4.重视多主体之间的动员协调。
    (二)强化国家应急管理的依法治理
        1.加强顶层设计。
        2.修订和完善法律体系。
        3.推动相关立法进程。
    (三)完善国家应急管理的综合治理
        1.重视科技支撑。
        2.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3.完善人力资源保障。
        4.强化经费保障。
    (四)加强国家应急管理的源头治理
        1.推动应急工作实现常态化管理。
        2.完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
        3.强化风险问责,减少原发性危机。
        4.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和风险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J]. 李季.  行政管理改革. 2020(03)
[2]应急管理能力:多层次结构与发展路径[J]. 韩自强.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3)
[3]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J]. 薛澜.  公共管理评论. 2019(03)
[4]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J]. 刘铁民.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07)
[5]黄明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奋力开创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J].   中国减灾. 2019(03)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急管理基本理论撷要[J]. 彭贤都.  领导科学. 2018(27)
[7]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J]. 闪淳昌.  社会治理. 2015(01)



本文编号:3632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32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