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

发布时间:2022-02-20 03:3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最新理念的提出,既是对现实社会变迁与民众需求变化的回应,也是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结构变化的反映,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秩序与活力再平衡的重要举措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下,注重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将以一种扎根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社会团结机制凝聚社会建设多维度合力,其制度建设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将极大增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对推动全球治理思维和治理话语转变以及社会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内涵
    第一,“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符合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治理的思想遵循。
    第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中平衡“活力与秩序”难题的重要举措,体现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
    第三,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立足中国实际、基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体现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内生性。
二、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取向
    第一,坚持源头治理,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导向,聚焦民生问题,发挥党群合力效应,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第二,凝聚多主体治理合力,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建立健全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机制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制度建设的关键。
    第三,高科技手段和传统治理方法综合施策,充分发挥传统治理资源、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经验有机结合的整体作用。
    第四,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探索相结合,发挥上下互动、有机结合、互促并进的治理合力效能。
三、 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延伸
四、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主体性——以40年农村发展和减贫为例[J].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19(11)
[2]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 景跃进.  探索与争鸣. 2019(08)
[3]秩序与活力:中国社会变迁的动态平衡[J]. 李友梅.  探索与争鸣. 2019(06)
[4]论改革中的顶层设计与试点探索[J]. 王喜峰.  湖南社会科学. 2017(05)
[5]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4)
[6]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J]. 毛丹.  社会学研究. 2010(01)
[7]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J]. 景跃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
[8]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 林尚立.  学术月刊. 2003(04)



本文编号:3634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34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c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