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7 14:33
  政府信任在社会信任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当今任何一个现代民主国家建构良善公共生活不可缺少的导航标。政府信任研究的是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是公众对政府相信、托付和支持的一种心理现象。现阶段,中国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在中国基层社会不断频发的社会冲突不断地冲击着政府信任在基层社会信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削弱了公众对基层政府甚至对整个政府行政系统的信任。本论文从中国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研读,试图分别从正式制度规范、非正式规则约束和共同体价值观三方面相对应地论证基层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建设途径的可行性对策,为当代中国构建长期稳定的政府信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路和操作性方法,从而使政府和民众在直接或间接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构建良善公共生活的根本目标。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目的
        (二)课题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三、研究的对象与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跨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基层政府信任及其制度化理解
    第一节 基层政府信任内涵的诠释
        一、政府信任的概念辨析
        二、基层政府信任的多维度理解
    第二节 政府信任制度化的考察
        一、制度的本质
        二、制度化之内涵
        三、政府信任的制度化及其实现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基本认知
    第一节 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二、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功能
        一、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正功能
        二、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负功能
    第三节 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一、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困境
        二、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层政府信任制度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第一节 构建规范政府信任的正式制度
        一、信息公开—公众知情的透明机制
        二、行政沟通—利益表达的疏导机制
        三、监督制度—风险减低的压力机制
        四、行政问责—政府失信的修复机制
    第二节 形成规范政府信任的非正式规则
        一、心理契约的构建
        二、责任伦理的建设
    第三节 塑造政府信任的共同信仰
        一、培育现代公共精神
        二、营造良性社会信任文化
        三、建构社会共享价值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变动社会中政治信任建设目标的有限性——以社会生态为视野的分析[J]. 上官酒瑞.  浙江社会科学. 2013(11)
[2]重建政府信任[J]. 张成福,边晓慧.  中国行政管理. 2013(09)
[3]政府信任的建构:“五位一体”的策略及其途径[J]. 王强.  行政论坛. 2013(02)
[4]对政府的信任[J]. 罗素·哈丁,张旭.  国外理论动态. 2012(09)
[5]级差政府信任与社会管理困境[J]. 上官酒瑞.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4)
[6]政府信任与理性怀疑:一个学理的探讨[J]. 曹文宏.  浙江社会科学. 2010(02)
[7]论信任的衰落与重建[J]. 张康之.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1)
[8]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J]. 马得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05)
[9]论政府信任的产生与效果及其模型构建[J]. 李砚忠.  学术探索. 2007(01)
[10]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J]. 姜晓秋,陈德权.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4)



本文编号:3679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79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b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