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视角下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1 18:18
制度是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博弈规范,是对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制度都需要随着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国情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残疾儿童福利制度作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呈现由慢到快的渐进性发展态势,国家在其中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大都是政府由上而下实行强制推行,虽然这种趋势在近几年逐渐开始弱化。在这几十年的进程中,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法律法规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对残疾儿童的救助保障等方面进展突出。但是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整体福利水平还偏低。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梳理,对历经多年却无法形成制度化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进行了动力阻力分析。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运用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从制度供给者和制度需求者两个角度,分析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在提出“权利公平”的背景之下,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角度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儿童福利制度...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论文的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工具
第一节 论文的基本概念
一、残疾人和残疾儿童
二、儿童福利和残疾儿童福利
三、残疾儿童福利制度
第二节 论文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其他相关理论
第三节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制度变迁为制度创新提供新的方法论
二、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具有历史延续性
第二章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的过程梳理
一、初步创立时期(1949-1966年)
二、僵滞破坏时期(1967-1977年)
三、复苏发展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底)
四、调整转型时期(21世纪初-现在)
第二节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一、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
二、由慢到快的渐进性发展态势
三、总体发展水平层次不高
第三章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来自制度变迁供给者的动力
二、来自制度变迁需求者的动力
三、来自路径依赖的动力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阻力因素分析
一、来自制度变迁供给者的阻力
二、来自制度变迁需求者的阻力
三、来自路径依赖的阻力
第四章 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制度供给
一、完善法律政策体系
二、加大残疾儿童福利资金投入
三、优化儿童福利机构
四、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
五、提升社区福利供给层次
六、完善家庭寄养模式
第二节 满足制度需求
一、注重能力开发
二、促进公平
第三节 打破“路径依赖”
一、转变福利理念
二、创新运行制度
三、完善配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管理模式,为残疾儿童营造宽松成长空间[J]. 成军和. 华夏教师. 2018(04)
[2]“攻坚克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J]. 彭霞光.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8)
[3]保障所有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权利——《残疾人教育条例》解读[J]. 彭霞光.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6)
[4]实现中的权利:困境儿童社会保障政策研究[J]. 李洪波. 求是学刊. 2017(02)
[5]残疾儿童福利困境与“精准助残”发展策略——以无锡、荆州、西安、宝鸡四市调查为例[J]. 徐倩,周沛. 东岳论丛. 2016(11)
[6]从孤残儿童到困境儿童: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概念与实践[J]. 姚建平. 中国民政. 2016(16)
[7]国外残疾儿童家庭支持中家庭角色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 胡晓毅,郑群山,冬雪.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6(06)
[8]残疾儿童康复权概念及权利构成——基于文本的分析[J]. 许巧仙.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6(06)
[9]儿童福利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湖北省荆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实践探索[J]. 代居升,周红. 中国民政. 2016(08)
[10]浅析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及英国模式启示[J]. 王博文,于榕. 辽宁经济. 2016(01)
博士论文
[1]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理念更新与制度重构[D]. 朱恒顺.山东大学 2016
[2]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D]. 戴建兵.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民主与福利[D]. 陈兆旺.复旦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残疾儿童教育福利发展和政策研究[D]. 王萌.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山西省残疾儿童教育福利问题研究[D]. 李璐菲.山西财经大学 2016
[3]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研究[D]. 王海娟.河南师范大学 2015
[4]中国残疾儿童福利供给制度研究[D]. 公培璐.华北电力大学 2014
[5]安徽省残疾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研究[D]. 黄慧敏.安徽大学 2014
[6]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探索研究[D]. 贺惠.河南大学 2013
[7]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范小礼.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孤残儿童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D]. 卢时秀.中南民族大学 2009
[9]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延伸[D]. 唐玉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0432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论文的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工具
第一节 论文的基本概念
一、残疾人和残疾儿童
二、儿童福利和残疾儿童福利
三、残疾儿童福利制度
第二节 论文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其他相关理论
第三节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制度变迁为制度创新提供新的方法论
二、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具有历史延续性
第二章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的过程梳理
一、初步创立时期(1949-1966年)
二、僵滞破坏时期(1967-1977年)
三、复苏发展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底)
四、调整转型时期(21世纪初-现在)
第二节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
一、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
二、由慢到快的渐进性发展态势
三、总体发展水平层次不高
第三章 新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来自制度变迁供给者的动力
二、来自制度变迁需求者的动力
三、来自路径依赖的动力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阻力因素分析
一、来自制度变迁供给者的阻力
二、来自制度变迁需求者的阻力
三、来自路径依赖的阻力
第四章 中国残疾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制度供给
一、完善法律政策体系
二、加大残疾儿童福利资金投入
三、优化儿童福利机构
四、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
五、提升社区福利供给层次
六、完善家庭寄养模式
第二节 满足制度需求
一、注重能力开发
二、促进公平
第三节 打破“路径依赖”
一、转变福利理念
二、创新运行制度
三、完善配套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管理模式,为残疾儿童营造宽松成长空间[J]. 成军和. 华夏教师. 2018(04)
[2]“攻坚克难”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J]. 彭霞光.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8)
[3]保障所有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权利——《残疾人教育条例》解读[J]. 彭霞光.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6)
[4]实现中的权利:困境儿童社会保障政策研究[J]. 李洪波. 求是学刊. 2017(02)
[5]残疾儿童福利困境与“精准助残”发展策略——以无锡、荆州、西安、宝鸡四市调查为例[J]. 徐倩,周沛. 东岳论丛. 2016(11)
[6]从孤残儿童到困境儿童: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概念与实践[J]. 姚建平. 中国民政. 2016(16)
[7]国外残疾儿童家庭支持中家庭角色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 胡晓毅,郑群山,冬雪.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6(06)
[8]残疾儿童康复权概念及权利构成——基于文本的分析[J]. 许巧仙.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6(06)
[9]儿童福利事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湖北省荆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实践探索[J]. 代居升,周红. 中国民政. 2016(08)
[10]浅析我国残疾儿童福利及英国模式启示[J]. 王博文,于榕. 辽宁经济. 2016(01)
博士论文
[1]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理念更新与制度重构[D]. 朱恒顺.山东大学 2016
[2]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D]. 戴建兵.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民主与福利[D]. 陈兆旺.复旦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残疾儿童教育福利发展和政策研究[D]. 王萌.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山西省残疾儿童教育福利问题研究[D]. 李璐菲.山西财经大学 2016
[3]1949-1978年我国孤残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研究[D]. 王海娟.河南师范大学 2015
[4]中国残疾儿童福利供给制度研究[D]. 公培璐.华北电力大学 2014
[5]安徽省残疾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研究[D]. 黄慧敏.安徽大学 2014
[6]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探索研究[D]. 贺惠.河南大学 2013
[7]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范小礼.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孤残儿童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D]. 卢时秀.中南民族大学 2009
[9]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延伸[D]. 唐玉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0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8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