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论历史时期西南疆域空间结构的多元属性和流动特征——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边疆视角”

发布时间:2022-12-11 11:18
  空间结构应是用以探讨西南疆域社会及其关系格局演变的叙事单位。首先,地理生态环境的非均质性与多样性,对西南边疆社会文化面貌及疆域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形塑作用;其次,历史上不同人群的长期活动,构成了西南疆域内部和外部不同层次的"中心-边缘"关系及其互动;再次,西南疆域空间稳定性和流动性的两个面向,反映了西南疆域社会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动态变化特点。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弥补了传统开发治理史单向度"线性历史"叙事模式的不足,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多层次的叙述结构,可以从中获得有关该区域历史发展变迁整体性的理解和认识,凸显出以环境、族群和疆域空间为主题的"复线历史"的叙述特征。此外,这一研究取向还有助于把讨论的议题进一步延伸到西南边疆地区如何进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空间的问题上来,进而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的叙述框架,为当前学术界所关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问题,提供一种"边疆视角"和阐释路径。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论:理论视角与阐释路径
二、非均质性与多样性:西南疆域多元空间结构生成的地理生态基础
三、建构性与层次性:西南疆域空间关系的构成及特点
四、稳定性与流动性:西南疆域空间结构的变动及其动力
五、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边疆视角”及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的地缘之维——共同体意识构筑中的“人—地关系”与思想史路径[J]. 袁剑.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6)
[2]环境、族群与疆域空间:西南边疆史研究的区域史观和阐释路径[J]. 尹建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9)
[3]边疆的空间性:“区域中国”的一种阐释路径——对“中华民族共同性”论述的新思考[J]. 黄达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4]族群范式与边疆范式——关于民族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些思考[J]. 范可.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5]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J]. 姚大力.  读书. 2015(08)
[6]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脉络与反思[J]. 周大鸣,詹虚致.  民族研究. 2015(01)
[7]边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化——民族志书写与近代的相关尝试[J]. 袁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8]论秦汉时期西南区域开发的差异与格局[J]. 黎小龙,徐难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本文编号:3718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718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