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23:39
网格化管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上海市网格化管理的起源在中心城区,奉贤区作为远郊地区,与中心城区存在诸多不同。因此对于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的研究有利于延伸网格化管理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逻辑在于,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内涵及发展进行阐述,基于网格化管理实际提出“目标构建”“责任承担”“协调整合”“制度设计”“信任培育”的分析框架,以“满足公众需求”与破解“碎片化”为纽带,将之与奉贤农村“四网合一”农村网格化管理案例进行结合,并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野下进一步分析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今后所面临的新课题及提出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奉贤“四网合一”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初步实现纵向治理层级优化;横向功能整合趋于齐全;立体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三大成效,并取得了“整体性目标构建”“治理资源整合”“明晰责任界定”“体制机制创新”及“信任环境培育”五方面的实践经验。但仍面临农村治理功能整合泛化;村级治理中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社会组织参与尚需加强;村民自治权力监督有待健全;社会治理信任环境难以持续等新课题的挑战。这些新课题不但涉及未来奉贤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健康发展,也对社会治理的长效性推动带来挑战。基于整体性治理...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访谈法
1.6 研究主线及重点、难点
1.6.1 研究主线
1.6.2 研究重点
1.6.3 研究难点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
1.7.2 研究尚存的不足
第2章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格化管理
2.1 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与发展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
2.2.1 价值导向:满足公众需求
2.2.2 目标定位:克服碎片化,实现整体性治理
2.2.3 设计思路:统筹安排,系统运作
2.2.4 治理机制:协调整合、责任承担、信任培育
2.2.5 实现路径:打造多维整合的新型治理架构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农村网格化管理耦合性分析
2.3.1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3.2 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的现实需求
2.3.3 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2.4 整体性治理视野下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分析框架
2.4.1 分析框架构建原则
2.4.2 分析框架具体内容
第3章 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以奉城镇“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模式为例
3.1 奉贤区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状况扫描
3.1.1 “四网合一”理念的提出
3.1.2 “四网合一”的运作架构
3.1.3 “四网合一”的实践历程
3.2 奉城镇“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3.2.1 “1+2+4+X”的治理架构
3.2.2 “多维共治”的运行模式
3.2.3 “分类处置”的工作流程
3.3 “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评析
3.3.1 纵向维度:再造流程实现治理层级整合
3.3.2 横向维度:整合治理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
3.3.3 立体维度: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新架构
3.4 “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
3.4.1 整体性目标的设定是避免政策相互冲突的根本
3.4.2 治理资源整合是提升组织间协作效率的关键
3.4.3 明晰责任界定是促进治理功能整合的前提
3.4.4 权责落实有赖于配套的体制机制创新
3.4.5 信任培育是实现服务供需精准匹配的基础
第4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4.1 目标构建:功能整合泛化尚未根本解决
4.2 责任承担:村级治理中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
4.3 协同整合: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力度尚需增强
4.4 制度设计:村民自治权力监督体系有待健全
4.5 信任培育:农村熟人社会“微家掌门人”模式难以持续
第5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5.1 强化农村网格化管理的顶层设计
5.1.1 注重系统设计,强化整体运作
5.1.2 更新整合理念,划清功能边界
5.2 细化农村网格化管理的职权责
5.2.1 明确各部门在农村网格化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5.2.2 实现农村网格化管理中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
5.3 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治理机制
5.3.1 营造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的良好环境
5.3.2 扩大购买服务,开辟农村“微治理”的新路径
5.4 构建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多元监督体系
5.4.1 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的绩效考核
5.4.2 强化对村民自治权力的监督
5.5 营造农村治理的信任环境
5.5.1 发挥“贤文化”价值引领作用
5.5.2 注重农村群众领袖的梯队建设
5.5.3 打造农村治理的命运共同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J]. 韩兆柱,张丹丹.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效应探微[J]. 黄大熹,廖超超. 前沿. 2016(08)
[3]基于整体性治理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J]. 丁煌,方堃. 领导科学论坛. 2016(01)
[4]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内涵式提升[J]. 姜晓萍,焦艳. 理论探讨. 2015(06)
[5]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架构及其内生冲突——以上海X区Y街道为例[J]. 陶振.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4)
[6]西方协作型预算对我国整体性治理的启示[J]. 蒋敏娟. 学习与实践. 2015(06)
[7]城市网格化管理:运行架构、功能限度与优化路径——以上海为例[J]. 陶振. 青海社会科学. 2015(02)
[8]我国城市跨界社会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模式探析——以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为例[J]. 蒋俊杰. 中国行政管理. 2015(03)
[9]网格化社会管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 杨光飞.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6)
[10]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维度[J]. 范逢春. 云南社会科学. 2014(06)
本文编号:3722993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访谈法
1.6 研究主线及重点、难点
1.6.1 研究主线
1.6.2 研究重点
1.6.3 研究难点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
1.7.2 研究尚存的不足
第2章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格化管理
2.1 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与发展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
2.2.1 价值导向:满足公众需求
2.2.2 目标定位:克服碎片化,实现整体性治理
2.2.3 设计思路:统筹安排,系统运作
2.2.4 治理机制:协调整合、责任承担、信任培育
2.2.5 实现路径:打造多维整合的新型治理架构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农村网格化管理耦合性分析
2.3.1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3.2 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的现实需求
2.3.3 实现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2.4 整体性治理视野下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分析框架
2.4.1 分析框架构建原则
2.4.2 分析框架具体内容
第3章 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以奉城镇“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模式为例
3.1 奉贤区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状况扫描
3.1.1 “四网合一”理念的提出
3.1.2 “四网合一”的运作架构
3.1.3 “四网合一”的实践历程
3.2 奉城镇“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3.2.1 “1+2+4+X”的治理架构
3.2.2 “多维共治”的运行模式
3.2.3 “分类处置”的工作流程
3.3 “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评析
3.3.1 纵向维度:再造流程实现治理层级整合
3.3.2 横向维度:整合治理功能实现“一站式”服务
3.3.3 立体维度: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新架构
3.4 “四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
3.4.1 整体性目标的设定是避免政策相互冲突的根本
3.4.2 治理资源整合是提升组织间协作效率的关键
3.4.3 明晰责任界定是促进治理功能整合的前提
3.4.4 权责落实有赖于配套的体制机制创新
3.4.5 信任培育是实现服务供需精准匹配的基础
第4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4.1 目标构建:功能整合泛化尚未根本解决
4.2 责任承担:村级治理中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
4.3 协同整合: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力度尚需增强
4.4 制度设计:村民自治权力监督体系有待健全
4.5 信任培育:农村熟人社会“微家掌门人”模式难以持续
第5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奉贤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5.1 强化农村网格化管理的顶层设计
5.1.1 注重系统设计,强化整体运作
5.1.2 更新整合理念,划清功能边界
5.2 细化农村网格化管理的职权责
5.2.1 明确各部门在农村网格化管理中的职能定位
5.2.2 实现农村网格化管理中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
5.3 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治理机制
5.3.1 营造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治理的良好环境
5.3.2 扩大购买服务,开辟农村“微治理”的新路径
5.4 构建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多元监督体系
5.4.1 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的绩效考核
5.4.2 强化对村民自治权力的监督
5.5 营造农村治理的信任环境
5.5.1 发挥“贤文化”价值引领作用
5.5.2 注重农村群众领袖的梯队建设
5.5.3 打造农村治理的命运共同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J]. 韩兆柱,张丹丹.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运行效应探微[J]. 黄大熹,廖超超. 前沿. 2016(08)
[3]基于整体性治理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J]. 丁煌,方堃. 领导科学论坛. 2016(01)
[4]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的内涵式提升[J]. 姜晓萍,焦艳. 理论探讨. 2015(06)
[5]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架构及其内生冲突——以上海X区Y街道为例[J]. 陶振.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4)
[6]西方协作型预算对我国整体性治理的启示[J]. 蒋敏娟. 学习与实践. 2015(06)
[7]城市网格化管理:运行架构、功能限度与优化路径——以上海为例[J]. 陶振. 青海社会科学. 2015(02)
[8]我国城市跨界社会问题的整体性治理模式探析——以上海市长宁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为例[J]. 蒋俊杰. 中国行政管理. 2015(03)
[9]网格化社会管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 杨光飞.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6)
[10]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维度[J]. 范逢春. 云南社会科学. 2014(06)
本文编号:3722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72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