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正效应使我国减少了4亿多人口,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负效应逐步显现,即家庭中唯一的子女因为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幸离世,本来完整幸福的核心家庭由此变成了“失独家庭”。据统计,近年来失独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多,失独群体在物质生活、精神世界面临的双重困境逐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虽然,我国已开放的“二胎”政策从长远来看对失独家庭的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短时间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可以说,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问题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正日益受到学者、社会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由于城乡在经济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对于城市失独家庭来说,农村失独家庭在失去独生子女后面临的生活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大于城市失独家庭。因此,本文将农村失独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通过对农村失独家庭的调查走访以及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村失独家庭生活现状、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协同参与构建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长效机制。
【关键词】:失独家庭 农村失独家庭 困境 社会救助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1;D669.1;D63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意义9-10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0-11
- 1.3.1 研究方法10
- 1.3.2 创新点10-11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11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1-13
- 1.5.1 研究内容11-12
- 1.5.2 研究技术路线12-13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13-20
- 2.1 失独家庭研究13-14
- 2.1.1 失独家庭概念研究13
- 2.1.2 失独家庭研究视角13-14
- 2.2 社会救助研究14-16
- 2.2.1 国内研究14-15
- 2.2.2 国外研究15-16
- 2.3 农村失独家庭现状研究16-17
- 2.4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17-18
- 2.5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完善的研究18-20
- 第3章 农村失独家庭现状分析20-28
- 3.1 农村失独家庭概况20-23
- 3.1.1 农村失独家庭形成原因20-21
- 3.1.2 农村失独家庭数量估计21-23
- 3.2 农村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分析23-25
- 3.2.1 农村失独家庭群体特殊性24
- 3.2.2 农村失独家庭地域特殊性24-25
- 3.3 农村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分析25-28
- 3.3.1 农村失独家庭个体情感困境25-26
- 3.3.2 农村失独家庭发展困境26-27
- 3.3.3 农村失独家庭再适应困境27
- 3.3.4 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困境27-28
- 第4章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现状28-33
- 4.1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政策28-30
- 4.2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内容30-33
- 4.2.1 物质性救助31-32
- 4.2.2 服务型救助32-33
- 第5章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3-39
- 5.1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33-37
- 5.1.1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政策层面保障不足33-34
- 5.1.2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各保障机制不完善34-36
- 5.1.3 社会力量参与与支持不足36-37
- 5.2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7-39
- 第6章 完善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的措施39-44
- 6.1 宏观层面:政策制度保障39-40
- 6.1.1 落实现有的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政策39-40
- 6.1.2 制定针对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的政策40
- 6.1.3 完善“二胎”的相关配套政策40
- 6.2 中观层面:加强政府在构建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网的主导作用40-42
- 6.2.1 强化相关部门的职责,完善农村失独家庭救助机制40-41
- 6.2.2 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41
- 6.2.3 加强农村社区的管理,,促进其发展41-42
- 6.3 微观层面:各主体的具体实践措施42-44
- 6.3.1 政府基层部门承担应有责任42
- 6.3.2 社区发挥连接性作用42-43
- 6.3.3 社会组织发挥专业化的作用43-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耕香;2002年第二季度韩国城市家庭收入增加9.6%[J];当代韩国;2002年03期
2 李传志,魏安民;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关系的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刘国亮,姜涛;社会资本累积与家庭收入分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4 游炜;;山西省城乡贫困家庭生活状况的描述与分析[J];中国民政;2013年07期
5 苏守儒;家庭经济与家庭成员素质[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6 姚玲珍;德国东、西部家庭收支的比较分析[J];德国研究;1998年03期
7 赵芳;陈艳;;近二十年来的欧洲家庭政策:变化及其延续[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罗彦魁;核定家庭收入中十个问题的处理[J];中国民政;2001年09期
9 迟书君;深圳特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10 阿德拉·尼科尔斯基;沈劲摘;;苏联年轻一代家庭的收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洪彦;刘艳彬;Alvin C.Burns;Ann Veeck;;基于家庭就餐行为探索中国都市家庭特征——针对长春市年轻、富裕家庭的探索性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丁赛;董晓媛;李实;;经济转型下的中国城镇女性就业、收入及其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3 朱云河;;北京工人家庭收支变化研究(1956—1962)[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同春芬;黄艺;;当前我国渔民家庭收入结构特点及问题初探——基于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比较分析[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5 干传文;;给留守儿童的一片温暖天空[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2)[C];2013年
6 杨爱华;;浅析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7 李春景;;《家庭收入来之不易》教学案例[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8 干传文;;给留守儿童的一片温暖天空[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9 孙志军;刘泽云;孙百才;;家庭、学校与儿童的学习成绩——基于甘肃省农村地区的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卿;美国中等家庭收入止住5年之跌[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2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张红宇 本报记者 向婧 王翔 整理;农民增收要从家庭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上做文章[N];重庆日报;2010年
3 艺苑;双薪家庭如何理财[N];中国电力报;2002年
4 记者 陈妤 通讯员 傅舟孟;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出台[N];舟山日报;2012年
5 冯海宁;别让体制成为家庭收入分水岭[N];证券时报;2013年
6 本报驻首尔记者 杨明;提高家庭收入成韩经济政策新基调[N];经济日报;2014年
7 记者 郑启航 高攀;美5%最富家庭收入占全国总收入27.6%[N];经济参考报;2014年
8 黄辉昌 张国磊;我市公布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N];钦州日报;2014年
9 朱应召;工薪族如何支配好家庭收入[N];中国审计报;2001年
10 江苏省滨海县民政局 张元 高军;应重视家庭收入的测算[N];中国社会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明月;不确定性、居民家庭储蓄与消费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童欣;中国家庭经济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鹏;上海市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洪秋妹;健康冲击对农户贫困影响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志国;中国农村家庭贫困动态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郑震;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魏世勇;家庭大额消费(支出)的若干特征与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8 何通艳;藏区参与式反贫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9 谷宏伟;“教育致贫”及其后果:转轨时期中国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困境[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潇;“失独”家庭社会帮扶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谢霁月;城市双独家庭幼儿教育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安红;关于失独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朱哲雷;居民家庭房产和金融资产对消费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5 周文静;安徽省家庭发展能力指数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6 何森;家庭背景对本科大学毕业生起薪的影响探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柴延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征;农村低保对象的生存状况和社工帮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9 马昆;民族地区低保群体贫困化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10 王高远;农村中老年家庭消费行为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5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