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21:06

  本文关键词: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成果喜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不仅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而且会使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因此,如何通过某种或某几种方式的结合,来实现环境问题的治理或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要求。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等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一方面强调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多中心意味着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运用;另一方面多中心治理强调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的力量,具有多样选择、减少搭便车行为以及更合理的决策等优势,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多元共治”的有效方式。将这一理论引入我国环境治理中,构建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能够很好的指导我国环境治理实践。但是在我国环境治理领域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还是存在着一些困境的,有政府自身定位问题、环境治理的体制问题、信息公开与多元主体沟通对话机制问题,也有市场方面的排污权交易制度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私合营问题等,更有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能力、制度、组织问题。要在我国构建环境治理多中心模式就必须提供多中心的制度安排,提升政府环境治理的能力,通过优化推广排污权交易、第三方治理、PPP模式完善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通过行业协会、区域治污联盟等方式推动企业的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主动参与环境治理;通过国民环境教育体系、社区组织、环境NGO等方式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环境治理 多中心 多元主体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X3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2
  • 1.2.1 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的研究观点13-14
  • 1.2.2 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治理多元主体合作的相关研究14-16
  • 1.2.3 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治理工具的研究16-19
  • 1.2.4 国内关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介绍研究19-20
  • 1.2.5 国内关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20-22
  • 1.3 研究思路22-23
  • 1.3.1 研究目标22
  • 1.3.2 研究内容22-23
  • 1.3.3 研究方法23
  • 1.4 探索创新及不足23-24
  • 1.4.1 探索创新23
  • 1.4.2 研究不足23-24
  •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24-34
  • 2.1 环境属性理论24-27
  • 2.1.1 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24-25
  • 2.1.2 区域环境的公共池塘资源属性25-27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27-34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要点阐述27-29
  • 2.2.2 多中心治理的特征及其优势29-30
  • 2.2.3 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主体结构及其运行30-34
  • 第3章 构建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困境及其原因34-47
  • 3.1 政府环境治理上的困境34-38
  • 3.1.1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自身定位不科学34-35
  • 3.1.2 环境治理体制条块分割35-36
  • 3.1.3 多主体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缺失36-37
  • 3.1.4 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37-38
  • 3.2 市场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困境38-42
  • 3.2.1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发展不完善39
  • 3.2.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不成熟39-40
  • 3.2.3 环境治理的PPP项目模式困境40-41
  • 3.2.4 企业在环境治理中承担责任不足41-42
  • 3.3 公民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的困境42-47
  • 3.3.1 公众参与意识及能力制约43
  • 3.3.2 公众参与制度流于形式43-44
  • 3.3.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不足44-47
  • 第4章 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47-62
  • 4.1 健全相关制度47-50
  • 4.1.1 扩大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47-48
  • 4.1.2 建立跨区域环境治理组织结构48
  • 4.1.3 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间的部级协调48-49
  • 4.1.4 完善推广社区环境圆桌对话机制49-50
  • 4.2 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能力50-52
  • 4.2.1 明确政府环境治理责任,完善落实环境问责制度50-51
  • 4.2.2 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51-52
  • 4.2.3 提升环境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能力52
  • 4.3 完善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52-55
  • 4.3.1 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53
  • 4.3.2 积极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53-54
  • 4.3.3 优化环境保护PPP实施环境54-55
  • 4.4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环境治理55-59
  • 4.4.1 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55-56
  • 4.4.2 完善污染类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56
  • 4.4.3 提升企业的集体环境治理能力56-59
  • 4.5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能力59-62
  • 4.5.1 环境保护课程贯穿国民教育体系59-60
  • 4.5.2 引导公民通过自组织活动参与环境治理60-61
  • 4.5.3 推动环境NGO繁荣发展61-62
  • 结论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祝阳;李全喜;;多中心治理视阈下的PM2.5治理模式建构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埃莉诺·奥斯特洛姆;谢来辉;;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多中心治理体制[J];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02期

3 龙献忠;胡颖;;论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责任[J];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1期

4 卢英杰;;大型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论与现实矛盾及其解决之道[J];特区经济;2012年1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玉宗;;温州多中心治理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许宇萱;;围城中国——中国小区的自治萌芽[A];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C];2012年

4 宋志国;余俊;;《环境保护法》修改所要解决的问题刍议[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欢;让好的政策获得好的执行[N];四川日报;2006年

2 书评人 杨建平;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哪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东方航空物流有限公司 陈万里;“多中心治理”企业自媒体管理模式之探讨[N];中国民航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白龙;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更民主[N];人民日报;2011年

5 嘉宾 政治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 吴稼祥 法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讲席教授兼院长 季卫东;“公天下”与“民为本”[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韩t- 张莹;多中心治理 规制跨国公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我国农村社区的多中心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丽敏;泉州市餐厨废弃物治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3 宋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4 郑晨梓;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独立学院管理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沈叶洋;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炳忠;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与多中心治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范晓娜;博弈视角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侯城t

本文编号:450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50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