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7 11:11

  本文关键词: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古以来,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就不断侵扰我们,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正如古语所云:“千年灾害,千年痛。”尽管我们当前处于科学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但这一现实并没有根本改变。各类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频率之高、形式之复杂、应对之困难给世界各国都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应对自然灾害,然而现实中,政府在面对此类突发事件时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政府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而输入的资源没有转化成有效的治理成果,因此,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模式宣告失效,亟需探讨出新的治理路径。随着公民社会的崛起,“小政府,大社会”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各类非政府组织也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积极参与复杂的社会事务治理。尤其在诸如地震、洪水、海啸等大型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它们能在第一时间参与到治理过程中,大大提高灾害救援效率的同时也将各种可能的损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为政府部门进行全局性的治理创造了条件。然而,不难看到,由于受到外部或者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灾害治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其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本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六部分。一是绪论,在阐明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二是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厘定,首先,基于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本文对主要概念进行了阐释,如非政府组织、自然灾害事件等;其次,对支撑该研究的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并对其与本研究的契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三是现状分析,通过整理和分析2008—2013年间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治理的主要案例,首先从纵向视角审视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的历程,然后从参与领域、参与行为特征及参与优势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参与现状。四是困境分析,基于对第三部分的案例分析,探讨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五是国外经验借鉴,在总结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其治理灾害的共同特点,力求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六是路径探析,针对前面章节关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事件治理存在的困境,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更新立法理念和完善法律体系)和微观层面(制度或者机制的重构)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机制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的可能创新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分析工具上的创新,当前的相关研究多以治理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本文则引入协同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采取多案例研究,对近六年(2008-2013)发生的60个“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了剖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三是治理对策上的创新,本文从协同理论的微观视角来探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机制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 协同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一、绪论12-21
  • (一) 研究背景12-13
  • (二) 研究意义13-14
  • 1. 理论意义13-14
  • 2. 现实意义14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2. 国内研究现状16-18
  • 3. 国内外研究总结18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8-19
  • 1. 本文的研究方法18
  • 2. 本文的研究框架18-19
  • (五)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9-21
  • 1. 理论分析工具上的创新19-20
  • 2.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20
  • 3. 治理对策上的创新20-21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的阐释21-29
  • (一) 本论文的相关概念厘定21-24
  • 1. 非政府组织21-23
  • 2. 自然灾害事件23
  • 3.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23-24
  • (二)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4-29
  • 1. 协同理论24-26
  • 2. 治理理论26
  • 3. 协同理论与突发自然灾害治理:契合性阐释26-29
  • 三、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现状:基于对2008-2013年的案例样本的分析29-38
  • (一) 样本的选取29-30
  • 1. 样本选取的来源29
  • 2. 样本选取的指标29-30
  • (二)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主要领域分析30-32
  • 1. 筹集资金和发放物资30
  • 2. 医疗救援和心理辅导30-31
  • 3. 临时通讯和物流运输31-32
  • 4. 志愿者培训32
  • 5. 恢复重建32
  • (三)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行为的特征32-35
  • 1. 参与广度不够33
  • 2. 参与途径多样33
  • 3. 参与方式独立33-34
  • 4. 参与深度有限34
  • 5. 参与过程无序34-35
  • (四)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优势35-38
  • 1. 民间资源优势35
  • 2. 组织结构优势35-36
  • 3. 运作机制优势36
  • 4. 专业救援优势36
  • 5. 社会动员优势36-37
  • 6. 人文关怀优势37
  • 7. 创新行动优势37-38
  • 四、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38-47
  • (一)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困境38-43
  • 1. 合法困境:难以进入治理38-39
  • 2. 合作困境:难以协调行动39-40
  • 3. 沟通困境:难以共享信息40
  • 4. 资源困境:难以开展救援40-41
  • 5. 能力困境:难以提高效能41-42
  • 6. 信任困境:难以凝聚力量42-43
  • (二)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困境的原因分析43-47
  • 1. 根本原因:政府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43-46
  • 2. 其他原因:非政府组织层面的自身缺陷46-47
  • 五、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的经验借鉴47-54
  • (一) 美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47-49
  • 1. 美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的介绍47
  • 2.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起作用的原因分析47-49
  • (二) 日本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49-51
  • 1. 日本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的介绍49-50
  • 2. 日本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治理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50-51
  • (三)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的共性及启示51-54
  • 1. 政府支持51-52
  • 2. 自身努力52-54
  • 六、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的路径探析54-65
  • (一) 树立协同理念,完善灾害治理的相关法律体系54-56
  • 1. 更新立法理念54
  • 2. 完善法律法规54-56
  • (二) 优化参与主体之间的权责体系,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权责分配机制56-58
  • (三) 重视系统演化的动态性,建立科学协同的资源保障机制58-61
  • 1. 确立完善的支持保障机制58
  • 2. 形成制式化的合作机制58-59
  • 3. 建立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59
  • 4. 建立科学化的评估机制59-61
  • (四) 营造灾害治理的协同文化氛围,创建良性社会资本培育机制61-63
  • (五) 非政府组织应提升自身参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的能力63-65
  • 1. 健全人财管理机制63
  • 2.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63
  • 3. 完善沟通合作机制63-64
  • 4. 建立快速应急机制64-65
  • 七、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会;刘茂;;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年04期

2 曹勇;王晓莉;;协同理论视角下突发自然灾害社会动员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本刊编辑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答本刊记者问[J];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02期

4 申瑞瑞;融燕;;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对我国政府的启示——以“3·11”大地震应急措施为例[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王勇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经验研究[J];党的文献;2009年06期

6 左雄;官昌贵;;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9年02期

7 焦林洁;;安全教育进课堂[J];兵团工运;2009年08期

8 何立;谢婧;;地方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财政预警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曹勇;;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的关系演进[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10 孙立华;李志忠;;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完善军民兼容联合保障体系[J];中国军转民;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萍;姜纪沂;;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区划初步构想[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勇兵;;关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危机的经验研究[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3 左雄;官昌贵;;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以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例[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向群;文俊;;日本突发自然灾害时的信息传播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防减灾工作的启示[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5 张会;刘茂;;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英文)[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辛崇胜;;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浅析[A];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琦;我市建立突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N];蚌埠日报;2005年

2 金雅琴;科学应对突发自然灾害需要科普[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游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王刚;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探析[N];绵阳日报;2009年

4 任晓明;市园林局全力做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工作[N];太原日报;2010年

5 戴小兵;江苏省积极应对强降水大风天气可能造成的危害[N];中国社会报;2008年

6 博今;从网络关注看除雪工作[N];张家口日报;2010年

7 记者孟霞;竭尽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工作[N];伊犁日报(汉);2010年

8 李开勇、记者戴和平;宜昌支队成功避免两起重大险情[N];人民武警;2009年

9 记者 达娃;要真正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实做好[N];拉萨晚报;2011年

10 刘洪春 贾尚卫;怀远注重民生提升民政“民本合力”[N];蚌埠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彤;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物资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中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管理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韩仟;街道办事处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黄泽云;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无线电应急通信管理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陈金枝;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于威;突发自然灾害中政府道德责任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明天;突发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分配优化决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孔英华;武警部队处置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林辉;军队参与突发自然灾害救援的后勤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徐丽姗;中美两国政府应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机制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蔡梅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网络舆论特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8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58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1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