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8 10:18

  本文关键词: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近年来,由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其中,以邻避设施兴建引发的邻避性群体事件尤为突出。同时,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深入普及,舆情信息在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从我国近年来的典型案例看,舆情对事件本身的反作用力正日益增强,呈现出与事件联动演进的趋势。作为事件的产物,舆情是公众对事件的态度、观点、意见、诉求的集合,对事件本身可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舆情反映了公众的态度,是民意的部分体现,如果加以合理引导,不仅可以疏导不良情绪、减缓公众压力,充当社会压力的“缓冲器”,还可以为邻避设施决策提供参考,发挥为公共决策建言献策的作用,提升公众对决策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如果任其自由发展,舆情可能朝着非理性方向转变,使舆情空间被片面言论和谣言占据,影响公众对邻避设施决策的理性判断,加剧社会矛盾,促成群体性事件,甚至使邻避设施决策被迫“流产”,造成“多输”局面。介于国内的现状和舆情引导在邻避性群体事件中的重要意义,当前有必要建立一套普适高效的政府舆情引导机制,为政府治理邻避性群体事件,推进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在充分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受机理分析方法启发,本文从邻避性群体事件舆情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入手,运用生命周期理论,采用四阶段划分模型,构建了邻避性群体事件中舆情演变的机理分析框架。基于近期国内邻避性群体事件经验材料,本文运用机理分析框,从原则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和操作性机理四个层面,对舆情演变进行机理分析,揭示了邻避性群体性事件中舆情演变的基本特征,以及舆情在孕育阶段、扩散阶段、变换阶段和衰减阶段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以二级传播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为依据,结合适当的逻辑推导,得出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应遵循的规律和内在逻辑。最后,本文从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信息搜集与分析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机制。
【关键词】:邻避 群体性事件 舆情 政府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1.43;D6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2 境外研究现状13-14
  • 1.2.3 现有研究综述14-15
  • 1.3 问题的提出15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方法15-17
  • 1.4.1 研究的创新点15-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7-20
  • 2.1 相关概念辨析17-18
  • 2.1.1 邻避相关概念17-18
  • 2.1.2 舆情相关概念18
  • 2.2 理论基础18-20
  • 2.2.1 生命周期理论18-19
  • 2.2.2 二级传播理论19
  • 2.2.3 公共治理理论19-20
  • 第三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现状分析20-25
  • 3.1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现状20-21
  • 3.1.1“堵”为主的管控方式20
  • 3.1.2 被动疏导的方式20
  • 3.1.3 灌输式宣传的方式20-21
  • 3.2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1-22
  • 3.2.1 舆情引导前瞻性不足21
  • 3.2.2 舆情引导针对性不强21
  • 3.2.3 舆情引导措施缺乏连续性21-22
  • 3.3 现存问题的解决思路22-25
  • 3.3.1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舆情演变和舆情引导机理分析框架的建构22-23
  • 3.3.2 舆情演变和舆情引导机理分析框架必要性分析23
  • 3.3.3 舆情演变和舆情引导机理分析框架适用性分析23-25
  • 第四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舆情演变的机理分析25-34
  • 4.1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舆情演变的原则性机理25-26
  • 4.1.1 渐变性25
  • 4.1.2 危害放大25
  • 4.1.3 多元化趋势25-26
  • 4.2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舆情演变的原理性机理26-29
  • 4.2.1 舆情孕育阶段的演变规律27
  • 4.2.2 舆情扩散阶段的演变规律27-28
  • 4.2.3 舆情变换阶段的演变规律28-29
  • 4.2.4 舆情衰减阶段的演变规律29
  • 4.3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舆情演变的流程性机理29-32
  • 4.3.1 舆情孕育阶段的演变逻辑30
  • 4.3.2 舆情扩散阶段的演变逻辑30-31
  • 4.3.3 舆情变换阶段的演变逻辑31-32
  • 4.3.4 舆情衰减阶段的演变逻辑32
  • 4.4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舆情演变的操作性机理32-34
  • 4.4.1 事件发展约束33
  • 4.4.2 传播媒介约束33-34
  • 第五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机理分析34-42
  • 5.1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原则性机理34
  • 5.1.1 主动性34
  • 5.1.2 时效性34
  • 5.1.3 针对性34
  • 5.2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原理性机理34-36
  • 5.2.1 舆情孕育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规律35
  • 5.2.2 舆情扩散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规律35-36
  • 5.2.3 舆情变换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规律36
  • 5.2.4 舆情衰减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规律36
  • 5.3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流程性机理36-41
  • 5.3.1 舆情孕育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逻辑37-38
  • 5.3.2 舆情扩散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逻辑38-39
  • 5.3.3 舆情变换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逻辑39-40
  • 5.3.4 舆情衰减阶段政府舆情引导的逻辑40-41
  • 5.4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操作性机理41-42
  • 5.4.1 技术约束41
  • 5.4.2 制度约束41-42
  • 第六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构42-52
  • 6.1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原则43-44
  • 6.1.1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原则43
  • 6.1.2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原则的应用分析43-44
  • 6.2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信息搜集与分析机制44-45
  • 6.2.1 健全舆情信息搜集机制44
  • 6.2.2 健全舆情信息分析机制44-45
  • 6.2.3 舆情引导的信息搜集与分析机制的应用分析45
  • 6.3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协调机制45-47
  • 6.3.1 政府内部协调机制45-46
  • 6.3.2 政府外部协调机制46-47
  • 6.3.3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协调机制的应用分析47
  • 6.4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的保障机制47-52
  • 6.4.1 资金保障47-48
  • 6.4.2 制度保障48-49
  • 6.4.3 人员保障49-50
  • 6.4.4 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保障机制的应用分析50-52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防范及调控[J];学术界;2002年06期

2 李一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J];中州学刊;2002年05期

3 张爱民;;当前我国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及效应评价[J];世纪桥;2007年07期

4 彭茂庭;;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 构建和谐新农村[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10期

5 冉云飞;;群体事件何以一再发生[J];同舟共进;2008年08期

6 于建嵘;;群体事件:2009年想说少点不容易[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9年01期

7 汤;邵道生;;应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J];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03期

8 梁婷;;群体事件的社会效应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5期

9 罗成琳;李向阳;;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06期

10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月球;;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国;;新时期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的基本原则[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3 赖安婷;方平;;群体事件中群体情绪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杜震华;;对新形势下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践与思考[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5 贾鼎;;基于公众参与视角的环境治理中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研究[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解坤;武艳艳;;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8 齐冬梅;王晓霞;;网络群体事件预防与政府网站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马天山;;民族性群体事件有效处置法律问题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廖小东;曹文波;;民族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乐清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林仕川;坚持“四用”处理好突发性群体事件[N];温州日报;2009年

2 吴杭民;恶性群体事件背后都有腐败[N];法制日报;2013年

3 特派记者 李文生;群体事件处理应纳入法治轨道[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宋菁;群体事件纳入地方官考核[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记者 王治国;全国规模性群体事件明显下降[N];检察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邵道生;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驻马店市驿城区法院审委会委员、庭长,中国法学会会员,法律硕士 陈升阳;关于跨区域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对策[N];驻马店日报;2009年

8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设法解决群体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N];南方周末;2007年

9 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群体事件会越来越少吗[N];南方周末;2009年

10 记者 莫小松;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N];法制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成琳;突发群体事件演化及其应对预案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3 单虎;面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雪洁;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欧男;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金研;网络群体事件诱发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王卉;农村失地型群体事件治理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6 宋陆;网络群体事件政府执法回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谢聪;微博谣言的形成机制与防控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振华;公安机关基层警力应对群体事件的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吴卉;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微博舆情的分析及引导[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芮松;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与防控[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邻避性群体事件中政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8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58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3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