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舆情和网络公共事件是社会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晴雨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交锋的重要阵地,网民经常曝光丑闻、揭露黑幕,经常对社会问题和现象进行热烈讨论、激烈辩论甚至是批判,导致一些现实社会问题和矛盾会经常通过网络爆发出来。网络公共事件已经成为社会事务管理中必须认真应对的特殊公共危机。目前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危机意识严重欠缺、忽视网络的作用;有关法律缺失、实际操作性差;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政府责任缺乏。网络公共事件蕴含着更多不确定性、危险性,其演进发展规律遵循着潜伏酝酿、爆发高潮、平息善后等几个必经阶段,研究其演进规律,有助于有效应对网络公共事件。对网络公共事件不仅要趋利避害,还要有效疏导与规制,从而引领社会生态向有序健康方向演进。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的原则主要是,夯实以人为本、直面问题的观念,牢固树立防范为先、敢担责任的意识,建立资源整合、群防群治队伍,坚守透明处置、保证公知的原则。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应对网络公共危机的工作机制,包括危机潜伏阶段要建立舆情预警与收集机制,危机初显阶段要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危机发生阶段要建立舆情引领机制,危机消退期要建立舆情处置机制。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的办法手段包括预警负面、危机应对、反馈民意三方面。政府应当正确把握应对网络公共危机的策略。要解决网络公共危机,必须首先解决政府及有关管理者思想观念跟不上网络时代发展的思想落伍危机、本领恐慌危机;要正确应对网络公共危机,必须首先正确认识网络公共危机。必须深刻认识到:网络公共危机的根源不在网络,而在人心。必须深刻认识到:网络公共危机很多情况下不是客观因素引起的,而是政府工作失误、应对失误等主观因素引起的。必须深刻认识到:网络公共危机是洪水烈焰,但不是天崩地裂,洪水烈焰来势汹汹,可以造成严重破坏,但在自然生态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对环境带来很多有益的影响。如果说它是洪水,那就必须疏、不能堵;如果说它是烈焰,就必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舆情逻辑和完善网络表达体系,多重利益诉求机制,明确洞察转型期,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不断深化改革,调和社会利益冲突,这才是“标本兼治”最佳路径。具体的应对策略是,转变治理理念,正确认识网络;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担当政府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公众互动,保持真诚沟通;反省存在问题,做好善后评估。
【关键词】:网络公共危机 舆情 网络公共事件 政府应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25;D6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之述评8-9
- 1.3 研究思路及其框架9
-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9-10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10-11
- 2 有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1-22
- 2.1 网络公共危机的概念11
- 2.2 网络舆情的特点11-14
- 2.3 网络公共事件的特征14-18
- 2.4 网络公共危机的生成动因18
- 2.5 网络公共危机的特点18-19
- 2.6 网络公共危机的演进机理19-22
- 3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问题的现状分析22-27
- 3.1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公共危机时存在的问题22-23
- 3.2 地方政府应对危机不当行为表现23-25
- 3.3 对信息处理不当的表现25-27
- 4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不力的原因27-29
- 4.1 应对措施存在问题的原因27-29
- 5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的原则29-31
- 5.1 夯实以人为本、直面问题的观念29
- 5.2 牢固树立防范为先、敢担责任意识29
- 5.3 建立资源整合、群防群治队伍29
- 5.4 坚守透明处置原则29-31
- 6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的工作机制31-34
- 6.1 危机潜伏阶段要建立舆情预警与收集机制31-32
- 6.2 危机初显阶段要建立信息公开机制32
- 6.3 危机发生阶段要建立舆情引领机制32
- 6.4 危机消退期要建立舆情处置机制32-34
- 7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危机的策略34-37
- 7.1 加强危机意识,建立预警机制34
- 7.2 转换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34-35
- 7.3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行为35
- 7.4 加强地方政府责任,加强制度建设35-36
- 7.5 畅通广大百姓互动,保持真诚互动36
- 7.6 反省存在问题,做好善后评估36-37
- 8 结论与展望37-38
- 9 参考文献38-41
- 致谢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面对公共危机,你该怎么办?[J];中国保安;2004年08期
2 王晓成;论公共危机全球化趋势[J];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石英华;转轨时期的公共危机与政府管理[J];财政研究;2004年08期
4 安建增,何晔;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作用的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董平;郭瑞鹏;王永军;;公共危机发生理论及诱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2期
6 常鸣;;公共危机最能检验“忧患意识”[J];发展;2006年01期
7 刘卫;;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信息管理[J];统计与决策;2006年05期
8 陈雪平;;政府:如何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年01期
9 黄顺康;;论公共危机预控[J];理论界;2006年05期
10 张维平;;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勋;;国外多元化公共危机服务协力供给的基本做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克明;;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树立[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鹏;;我国社会转型期灾害性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分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4 戴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应对[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祖荣;;治理与善治语境下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模式[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康丽霞;;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江;;应对公共危机的未来领导力[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2中国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三届党政与企业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2年
8 邱菀华;;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5:现代社会危机管理与风险决策[C];2009年
9 赵远萍;闫强;舒华英;;公共危机伪信息扩散模型及仿真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建勋;;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及其提供问题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金芳;公共危机要公共面对[N];安徽日报;2005年
2 林金芳;公共危机,不仅是公共部门的事[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林金芳;应对公共危机不仅是公共部门的事[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张荣旺;企业如何应对公共危机[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林金芳;公共危机不仅是公共部门的事[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吴妙琴;宗教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与功能[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范艳;艾学蛟:四刀“割”掉企业公共危机[N];粮油市场报;2012年
8 记者 庞磊成;掌握传播规律 应对公共危机[N];潮州日报;2014年
9 林金芳;公共危机治理是大家的责任[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10 钟健夫;企业在公共危机中如何做品牌营销[N];中国企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拓;公共危机伪信息复杂性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经戈;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模式及其信息分享结构的验证[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黄R,
本文编号:464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64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