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研究
【摘要】: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2013年中国启动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在这场改革中强调了两个核心内容:第一,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引入治理的理念,积极培育社会力量,通过探索与运用创新的方式应对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公共危机参与式治理便是其中一种尝试——政府不再是唯一主体,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应对过程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危机事件在不断增多,公共危机参与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在一次次实践过程中得以验证,以政府为主导,非盈利组织、企业、公民以及媒体等各种社会力量通过积极参与、协同合作,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危机治理效率,更对公共危机治理效果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公共危机参与式治理中,存在“差异”与“协同”的悖论。一方面,公共危机治理强调参与主体多元化、差异化,另一方面又要求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就出现了“差异”与“协同”的悖论。参与主体越多元、矛盾关系就越复杂、协调行动就会变得越发困难。面对这种“多元导致差异”与“合作要求协调”的对立局面,如何促进治理主体的积极参与、提升公共危机治理的参与动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这也是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大量文献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研究了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产生背景、力量来源。通过对比公共危机治理中参与动力应发挥的理想状态,发现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的动力弱化问题,并分析了动力弱化的原因:存在利益冲突阻碍是动力弱化的核心原因;目标对参与主体的激励乏力是动力弱化的内因;缺乏对参与主体态度的引导是参与动力弱化的外因。基于动力弱化的原因分析、动力提升的因素分析,提出并设计了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策略:弱化利益摩擦,消除参与动力源头的阻碍力量;内化治理使命,提升参与动力的内部驱动力量;优化外部环境,增强参与动力的外部引导力量。通过消除源头的阻碍力、提升内部的驱动力、增强外部的引导力,最终达到提升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危机 参与治理 参与动力 动力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11-13
- 1.1.1 公共危机治理多元参与的格局已初步形成11-12
- 1.1.2 公共危机参与治理存在“差异与协同”的悖论12
- 1.1.3 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研究的关键是参与动力12-13
- 1.2 研究评述13-19
- 1.2.1 公共危机治理的研究评述13-15
- 1.2.2 公共危机治理多元参与的研究评述15-18
- 1.2.3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研究评述18-19
- 1.3 理论基础19-20
- 1.3.1 系统动力学理论19
- 1.3.2 激励理论19-20
- 1.4 研究路线与方法20-22
- 1.4.1 研究路线20-21
- 1.4.2 研究方法21-22
- 1.5 研究意义22-23
- 1.5.1 理论意义22
- 1.5.2 实践意义22-23
- 第二章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现状23-30
- 2.1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产生背景23-24
- 2.1.1 政府创新的推动23-24
- 2.1.2 公民社会的发展24
- 2.1.3 市场体制的完善24
- 2.2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力量来源24-30
- 2.2.1 非盈利组织力量25-26
- 2.2.2 企业力量26-27
- 2.2.3 公民力量27-28
- 2.2.4 媒体力量28-30
- 第三章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弱化30-36
- 3.1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理想效果30-31
- 3.1.1 推动高效参与30
- 3.1.2 促进主动参与30-31
- 3.1.3 引导多元参与31
- 3.2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弱化表现31-33
- 3.2.1“低效参与”31-32
- 3.2.2“被动参与”32
- 3.2.3“拒绝参与”32-33
- 3.3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弱化原因33-36
- 3.3.1 核心:利益冲突的阻碍33
- 3.3.2 内因:目标激励的乏力33-34
- 3.3.3 外因:环境引导的缺失34-36
-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提升36-43
- 4.1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的逻辑36-37
- 4.1.1 动力提升的目标36-37
- 4.1.2 动力提升的思路37
- 4.2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的着力点37-40
- 4.2.1 利益因素37-38
- 4.2.2 目标因素38-39
- 4.2.3 环境因素39-40
- 4.3 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提升的策略40-43
- 4.3.1 消除源头阻碍力:弱化利益冲突40-41
- 4.3.2 提升内部驱动力:内化治理使命41-42
- 4.3.3 增强外部引导力:优化外部环境42-43
- 第五章 调整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的利益关系43-50
- 5.1 界定公共危机治理的利益相关方43-45
- 5.1.1 选择利益相关方的划分维度43-44
- 5.1.2 公共危机治理的利益相关方44-45
- 5.2 协调公共危机治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45-46
- 5.2.1 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45
- 5.2.2 利益诉求的协调45-46
- 5.3 协调公共危机治理利益相关方的行动46-47
- 5.3.1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46
- 5.3.2 以治理议题为中心46-47
- 5.4 消除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阻碍47-50
- 5.4.1 防止私人利益侵蚀公共利益47-48
- 5.4.2 防止公共利益侵占私人利益48
- 5.4.3 实现利益的动态平衡48-50
- 第六章 内化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治理使命50-57
- 6.1 确立公共危机治理的使命50-51
- 6.1.1 核心使命50
- 6.1.2 阶段使命50-51
- 6.1.3 角色使命51
- 6.2 培养公共危机治理的使命感51-53
- 6.2.1 教育手段51-52
- 6.2.2 宣传手段52-53
- 6.3 促进公共危机治理使命的完成53-54
- 6.3.1 考核与评价53-54
- 6.3.2 反馈与奖惩54
- 6.4 提升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内部驱动54-57
- 6.4.1 完成目标与实现价值相结合54-55
- 6.4.2 发挥使命的激励作用55
- 6.4.3 增强驱动的持续性55-57
- 第七章 优化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外部环境57-62
- 7.1 完善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政策环境57-58
- 7.1.1 以责任与利益并重为原则57
- 7.1.2 制定激励约束政策57-58
- 7.2 营造公共危机参与治理的舆论环境58-60
- 7.2.1 利用新旧媒体58-59
- 7.2.2 培养意见领袖59-60
- 7.3 增强公共危机治理参与动力的外部引导60-62
- 7.3.1 发挥正式制度的引导作用60
- 7.3.2 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引导作用60-62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62-63
- 8.1 研究结论62
- 8.2 研究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江;魏崇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求实;2015年04期
2 高明;郭施宏;;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程潇凝;潘桂媚;刘红;;农村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元治理主体行为及参与困境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于飞;;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探析[J];学理论;2015年01期
5 王瑞妮;;NGO参与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策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2期
6 曹海军;霍伟桦;;基于协作视角的城市群治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08期
7 霍晓英;;公共危机多元治理中的障碍及其消除[J];中国市场;2013年31期
8 竺乾威;;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02期
9 夏美武;赵军锋;;危机管理中多元协作的动力与阻力分析[J];江海学刊;2011年06期
10 徐双敏;罗重谱;;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玲;;公共危机管理多元参与消防应急救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刁丽琳;产学研合作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刘芳;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动态治理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常宏建;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峰;公安干警使命感激励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龚玮;突发事件应对的多元协作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3 刘渊;非营利组织使命实现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4 王灵慧;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实现机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全依婷;寻找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动态均衡”[D];复旦大学;2011年
6 叶們;项目治理核心利益相关方的确定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博;论企业使命[D];北京工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97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59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