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
【摘要】:现代性使地方被卷入到更大范围的全球体系之中,个体也被注入了更大的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族群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复杂,族群认同也在实践过程中被不断重塑。国家与市场可以被视为现代性最主要的力量,它们介入地方社会,地方社会则在精英的带领下与其形成"共谋",进而重新塑造当地的族群认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两个个案,呈现了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过程。这两个个案虽然看似导向了不同的结果,但事实上,都是地方社会与国家、与市场互动的产物,是当地人在竞争性的现实情境下的自主选择。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现代性 族群认同 国家 市场 社会过程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多民族和睦相处与和谐发展的‘迪庆经验’研究(13CMZ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现代性,是席卷20世纪的全球现象之一,它渗透到每个角落,极大地改变了地方面貌。从总体上来看,现代性至少从两个方面对传统地方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第一,它打破了地方社会封闭隔离的疆界,将地方卷入到全球体系之中,使地方化的实践与全球化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地方不得不应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敏;教门岗人的族群认同[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继利;;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3 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4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5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6 王锋;;论语言在族群认同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耿西静;;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8 罗吉华;;族群认同是如何建构的——读张慧真的《教育与族群认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9 周如南;;白马人族属研究述评兼及族群认同理论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黄少华;;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一个分析架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2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9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10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铱涵;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2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2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3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未;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09年
2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永强;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晓玲;论族群认同和族际交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卡马力提·库尔曼汗;新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同性恋族群认同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应超;当代城市少数族群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霞;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中山大学;2010年
8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9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99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59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