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发布时间:2017-08-08 20:34

  本文关键词: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更多相关文章: 傣族 孩童教养 互动机制 构建


【摘要】:傣族孩童教养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教养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实现的,家庭、村寨、学校、"文化他者"等多元教养主体因子之间,以及其与孩童之间,实现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边互动。家庭成员在民族语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方面,对孩童言传身教、熏染濡化;傣族与周边汉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同域共居,在沐村这个花腰傣文化的典型旅游点进行着多元文化互动;以家庭为中心,整合了其他主体教养实践的开放式孩童教养体系,在社会场域中进行着"交响乐式的表演"。不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在重重矛盾关系互动中,傣民族平衡调谐,静观其变,守望幸福。傣族孩童教养方式启示我们,在我国少数民族孩童教养互动实践中,应增强文化自觉,构建多元教养文化互补机制,寻找互动中的平衡支点。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傣族 孩童教养 互动机制 构建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傣族孩童教养研究”阶段性成果(15FJK003) 全国教育科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项目“少数民族孩童教养与学校教育的冲突与调适——云南沐村傣族个案研究”阶段性成果(FFB108120)
【分类号】:G759.2;C95
【正文快照】: 云南红河流域居住着近15万傣族,其中新平县境内就有大约5万人。沐村即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村,是当地一个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104户,430人(2009年统计),妇女以彩带缠腰的筒裙着装,被称为“花腰傣”,与彝族、汉族、哈尼族等民族毗邻而居。地处哀牢山中下段东麓,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丽秀;;构建城区小学家校教育互动有效机制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12期

2 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3 苗雪红;;人类学对儿童教育研究的意义[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Z1期

4 刘廷杉;教育因子论[J];人文杂志;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J];思想战线;2016年03期

2 张瑷;;关注民生:社会转型时期报告文学的使命[J];文艺评论;2016年04期

3 刘艺;;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6年09期

4 刘明;;社会转型和语言发展——基于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的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5 徐德刚;;论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社会建设及与当今社会建设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01期

6 王朋兵;;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理论认知[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6期

7 武小龙;;中国行政学范式变迁与实践走向——兼评《十大政府范式:现实逻辑与理论解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8 代晓涛;;环境治理“责任清单”制度考——法治中国背景下的环境治理创新[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年11期

9 姜裕富;;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村规民约[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05期

10 祁洋波;;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中国特色”[J];社科纵横;2015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0年03期

2 余清臣;周娟;;家校合作的真意——当代中国家校合作的教育学反思[J];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04期

3 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10期

5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6 郑杭生;新型现代性与中国社会学[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5期

7 戴剑平;永恒的悖论:无网之网——文化范畴发微[J];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红云;;泸沽湖地区民族间经济文化互动与民族关系的调适——以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年00期

2 黄骏;;多元文化互动中民族文化的不正常变异[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3 袁丽红;;壮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与融合[J];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4 王立恒;狮艾力;杨斌;;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性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2期

5 唐建兵;陈世庆;;“民族”与“族群”之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宋建峰;;怒族多元文化互动与性别承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切排;李元元;;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互动动因的微观解读——以甘肃天祝天堂村汉族成员“煨桑”行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吉哲鹏;李怀岩;;东亚人类学家聚首云南昆明研讨构建“东亚学术共同体”[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9 周泓;;新疆多元地缘性与地域性文化演变[J];民族论坛;2014年01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枫;哈密地区以文化互动构建“主题教育场”[N];新疆日报(汉);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菲菲;回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互动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2 孙晓红;扎根困境[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41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641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4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