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网约车管理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网约车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约车新兴业态的涌现,滴滴打车等打车软件已经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其在解决社会公众普遍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给政府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提出了难题。本文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之下,总结分析目前我国网约车发展及治理中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对网约车的有效治理提供建议和参考。首先,本文介绍了网约车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简要描述了国内外在网约车治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解释了网约车的概念及特点,并将其与传统的巡游出租汽车和黑车进行对比,并简要介绍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在网约车治理中的可应用性。其次,本文介绍了国内网约车发展及治理现状,并选取三个在国内城市的政府治理模式进行比较,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角度提出当前网约车治理所存在的问题,指出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政府职责发挥不善、网约车市场发展方向不明确、社会各方参与力度不够,并通过南宁市网约车的发展及治理现状,对其所产生的问题做实证分析。最后,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提出了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对网约车发展进行协同治理的对策,包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市场作用以及促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治理。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以有效促进网约车未来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关键词】:网约车 多中心治理 政府 市场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572;D63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3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现实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3.1 国外研究13-14
- 1.3.2 国内研究14-15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5-16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研究方法16
-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网约车概念及理论概述17-24
- 2.1 网约车的概念17-21
- 2.1.1 网约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7
- 2.1.2 巡游出租汽车与网约车的区别17-19
- 2.1.3 黑车与网约车的区别19-21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运用21-24
- 2.2.1 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及内容21-22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网约车治理中的运用22-24
- 第三章 国内网约车发展及治理现状24-35
- 3.1 国内网约车发展的现状24-28
- 3.1.1 上海市——政府与企业合作25-26
- 3.1.2 广州市——推出自建平台26
- 3.1.3 义乌市——传统出租汽车改革26-28
- 3.2 网约车治理所面临的问题28-31
- 3.2.1 网约车发展所引发的争议焦点28
- 3.2.2 政府对网约车管理方式过于经验化28-29
- 3.2.3 网约车市场机制无法得到充分发展29-30
- 3.2.4 社会各方在网约车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30-31
- 3.3 网约车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31-35
- 3.3.1 政府职责发挥不善31-32
- 3.3.2 网约车市场发展方向不明确32-33
- 3.3.3 社会组织建设和培育力度不够33-35
- 第四章 南宁市网约车治理的实证分析35-41
- 4.1 南宁市网约车发展的现状35-36
- 4.2 南宁市网约车治理的现状36-38
- 4.2.1 南宁市行业主管部门对网约车的治理措施36-37
- 4.2.2 南宁市本地网约车被处罚第一案37
- 4.2.3 政府主体对网约车未来的治理思路37-38
- 4.3 南宁市网约车治理存在的问题38-41
- 4.3.1 政府主体过度干预市场38-39
- 4.3.2 本地市场发展不够充分39-40
- 4.3.3 社会力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40-41
- 第五章 网约车的多中心治理对策41-46
- 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41-43
- 5.1.1 明确各方责任及义务41
- 5.1.2 建立完善监管体系41-42
- 5.1.3 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及政策42-43
- 5.2 积极发挥市场作用43-44
- 5.2.1 设定驾驶员及车辆市场准入条件43
- 5.2.2 积极发挥网约车的市场机制43-44
- 5.2.3 不断完善打车软件的功能及作用44
- 5.3 促进社会各方参与治理44-46
- 5.3.1 组建行业协会,完善自律措施44-45
- 5.3.2 增强政府与公众间互动,建立健全投诉服务机制45
- 5.3.3 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各方参与机制45-46
- 第六章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水;多中心治理与现实应用[J];江海学刊;2005年05期
2 周亚权;孔繁斌;;从保护型民主到自主治理——一个多中心治理生成的政治理论阐释[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3 顾金喜;李继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基于多中心治理机制的探讨[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慧寅;;论多中心治理模式视域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塑造[J];经济导刊;2009年Z1期
5 王志刚;;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6 王志刚;;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王樝;;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王锦;;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辅警管理模式之探讨[J];公安研究;2011年09期
9 雷双双;王书会;;微博视阈下地方政府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菊梅;;公共服务公私合作研究——以多中心治理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玉宗;;温州多中心治理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许宇萱;;围城中国——中国小区的自治萌芽[A];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C];2012年
4 宋志国;余俊;;《环境保护法》修改所要解决的问题刍议[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欢;让好的政策获得好的执行[N];四川日报;2006年
2 书评人 杨建平;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哪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3 东方航空物流有限公司 陈万里;“多中心治理”企业自媒体管理模式之探讨[N];中国民航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白龙;让公共政策的制定更民主[N];人民日报;2011年
5 嘉宾 政治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 吴稼祥 法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凯原讲席教授兼院长 季卫东;“公天下”与“民为本”[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韩t- 张莹;多中心治理 规制跨国公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晨梓;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独立学院管理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沈叶洋;我国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王欣;北京市朝阳区河道水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4 武琼;秦皇岛市区环境卫生多中心治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5 谢宁;惠州市流动商户疏导式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胡慧娟;印度理工学院多中心治理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何鹏;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网约车管理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8 陈建平;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炳忠;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与多中心治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范晓娜;博弈视角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85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78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