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推进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女性权利的维护,不断地从公共政策领域推进性别平等建设。性别平等是社会学家、法学家一直关注的重点,从当今性别平等的内涵上看,更多是以女性角度去研究的。长期以来我国女性依附于男性而生存,随着西方自由民主以及平等思想的传入,社会文明不断地发展,女性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从民国时期开始,我国的妇女权利逐渐被重视起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促进了我国妇女权益的维护。性别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女性的地位得以提升,妇女受教育范围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妇女的综合素质。中国女性的思想、精神面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女性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社会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时代在不断地变革,新的发展环境直接影响着妇女权利的实现,我国一直以来注重推进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国家法律、政策的形式推动性别平等的发展。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整社会公共事务的规章制度,它的执行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利益。在性别平等事业的建设上,特别是女性权益的维护上,公共政策能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新的环境发展使得男女性别平等问题逐渐凸显。我国一直注重推进女性事业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不断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如在政治参与中规定女性的比例、在就业政策中提出不得存在性别歧视,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女性享有的权利等。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分析,剖析我国公共政策在推进性别平等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并以发达国家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经验为借鉴,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推动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路径,对于推进我国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中妇女权益的保护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性别平等 公共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D66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3-16
- 1.3.1 国外学者的研究14-15
- 1.3.2 国内学者的研究15-16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6-19
- 1.4.1 研究思路16-17
- 1.4.2 研究内容17-19
- 1.5 研究方法19-21
-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阐释21-29
- 2.1 社会性别平等理论21-24
- 2.1.1 社会性别与性别平等的基本内涵21-23
- 2.1.2 社会性别平等理论的阐释23-24
- 2.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24-26
- 2.2.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24-25
- 2.2.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成果25-26
- 2.3 公共政策及相关理论26-29
- 2.3.1 公共政策的内涵26-28
- 2.3.2 公共政策对社会性别平等的影响分析28-29
- 第三章 我国推进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29-39
- 3.1 我国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的发展历程29-31
- 3.1.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29-30
- 3.1.2 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之前30-31
- 3.1.3 十八大之后31
- 3.2 我国保障性别平等的现行公共政策体系31-36
- 3.2.1 国策保障31-33
- 3.2.2 一般政策保障33-36
- 3.3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性别平等问题36-39
- 3.3.1 当前社会性别平等问题出现新的趋势36-37
- 3.3.2 辩证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性别平等问题37-39
- 第四章 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在推进性别平等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39-49
- 4.1 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在推进性别平等上存在的主要问题39-44
- 4.1.1 政治生活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39-40
- 4.1.2 就业领域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实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40-41
- 4.1.3 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41-42
- 4.1.4 家庭生活中女性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与压迫42-44
- 4.2 公共政策在推进性别平等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44-49
- 4.2.1 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性别意识44-45
- 4.2.2 公共政策的执行忽视性别因素45-46
- 4.2.3 公共政策的监督评价体系缺乏性别指标46-49
- 第五章 发达国家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经验借鉴49-53
- 5.1 发达国家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实践49-50
- 5.1.1 美国推动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实践情况49
- 5.1.2 日本推动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实践情况49-50
- 5.2 发达国家推进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实施评述50-51
- 5.3 国外性别平等公共政策对我国的启示51-53
- 5.3.1 充分尊重女性51
- 5.3.2 保障女性的参政权51-52
- 5.3.3 维护女性的就业权利52-53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路径53-63
- 6.1 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体系53-55
- 6.1.1 我国的公共政策必须要以保障权利平等为价值追求53-54
- 6.1.2 不断丰富推进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54-55
- 6.2 调整社会现有的性别平等政策55-58
- 6.2.1 改进女性参政、就业、教育等各项政策55-56
- 6.2.2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性别政策56-58
- 6.3 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58-60
- 6.3.1 明确政府在促进妇女发展方面的责任58
- 6.3.2 建立地方基层性别平等机制58-59
- 6.3.3 增强公共政策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度59-60
- 6.4 营造积极的社会性别平等文化氛围60-63
- 6.4.1 宣传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60
- 6.4.2 改变偏远落后地区的性别歧视观念60-61
- 6.4.3 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辅助性别平等社会文化的构建61-63
- 研究结论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萍;;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朱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性别平等问题[J];攀登;2006年03期
3 Fran oise Thébaud;苑莉莉;;性别——作为术语和分析范畴在法国历史领域的使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潘萍;;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性别公平[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王郁芳;;多元化性别话语下的女性发展困惑[J];湖湘论坛;2012年05期
6 王晶;性别不平等根源的多重视角透视[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潘萍;;论构建和谐性别关系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黄河;;男性研究对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9 唐娅辉;;和谐性别关系应具特征及其培育[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4期
10 贺璋tb;;“大同世界”中的性别关系探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斌;;叛逆、风险与反思——在校大学生宅男的性别实践迷局[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美颐 郑永福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简论性别制度及其特征[N];中国人口报;2009年
2 谭琳 作者单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中的性别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6年
3 潘萍;浅议和谐性别关系的本质内涵[N];湖南日报;2007年
4 汤丽娟;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N];南通日报;2006年
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肖峰;从性别哲学到年龄哲学[N];光明日报;2013年
6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肖巍;跨海峡性别对话[N];中国妇女报;2012年
7 傅国;性别平等一体化的模式[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张敬婕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信息时代的性别困境[N];中国妇女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性别平等 大众传媒责无旁贷[N];中国妇女报;2014年
10 郑秀满;实现性别平等是减少女性贫困的重要途径[N];农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春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杨征征;马克思恩格斯女性权益保护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儒;内蒙古地区性别统计与公共政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祁宁;推进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子恒;性别伦理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纪红;性别观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郑州大学;2010年
5 定羡;妇女外出务工对农村家庭性别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周璇;身体的性别建构与压力的认知和反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蔡志峰;性别中立教育传统的反思和超越[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莉瑰;女性休闲行为与性别秩序[D];中南大学;2011年
9 许晓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亢鸿玲;以打工为背景的妇女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62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862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