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风险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27 09:14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动荡,经济风险及其理论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在市场化程度很高、市场机制作用所引发的各种矛盾日渐尖锐和突出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自身的安全及其对整个国家安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尤其成为现代财政理论着力探究的重大课题。如何规避财政风险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财政难题,对于处于体制变迁或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财政来说,其风险主要来自于国债风险。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财政收入,不仅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介,它在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自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迄今为止已有20年的历史,国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本文中的“国债”仅指内债,不包括外债)急剧增加,债务依存度也大幅提高,这一状况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和关注:我国当前的国债风险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否继续增发国债?对于所面临的国债风险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和办法来防范和化解?本文拟...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如何理解国债风险
一、 风险的提出与财政风险
二、 国债风险概述及理论分析
(一) 国债风险的涵义
(二) 国债风险的定性分析
(三) 界定国债适度规模的标准体系
(四) 国债利率的确定及其风险因素
第二部分 我国国债风险现状及因素分析
一、 国债风险现状
(一) 国债的发行风险
(二) 国债的流通风险
(三) 国债的使用风险
(四) 国债的偿还风险
二、 国债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制度上的原因
(二) 管理上的原因
第三部分 国债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及启示
一、 国债期限结构风险管理
二、 国债品种结构风险管理
三、 国债持有者结构风险管理
四、 国债规模风险管理
第四部分 防范和化解我国国债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 加强国债风险意识
二、 提高“两个比重”,振兴国家财政
(一) 清理各种收费,实现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
(二) 深化税制改革,加强中央税地位,巩固财政收入基础
三、 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一) 规范财政支出范围
(二)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三) 改革财政支出管理方式
四、 适度控制国债规模,优化国债结构,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
(一) 优化国债结构
(二) 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参照国际惯例,全面推进国债市场建设
六、 赋予地方政府适度债务融资权力,分散中央政府的国债风险
七、 建立偿债基金,降低偿债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财政风险及其防范[J]. 吴厚德. 财政研究. 2001(03)
[2]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J]. 孙国相. 财贸经济. 2001(02)
[3]内债指标体系及中国内债风险状况分析[J]. 姜旭朝,陈晓莉. 财政研究. 2000(07)
[4]积极防范财政债务风险[J]. 王林泉. 财政研究. 1999(12)
[5]保持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的中长期政策措施[J]. 财政研究. 1998(06)
[6]关于中国国债规模问题的几点看法[J]. 高培勇. 财政研究. 1998(03)
本文编号:3645181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如何理解国债风险
一、 风险的提出与财政风险
二、 国债风险概述及理论分析
(一) 国债风险的涵义
(二) 国债风险的定性分析
(三) 界定国债适度规模的标准体系
(四) 国债利率的确定及其风险因素
第二部分 我国国债风险现状及因素分析
一、 国债风险现状
(一) 国债的发行风险
(二) 国债的流通风险
(三) 国债的使用风险
(四) 国债的偿还风险
二、 国债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制度上的原因
(二) 管理上的原因
第三部分 国债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及启示
一、 国债期限结构风险管理
二、 国债品种结构风险管理
三、 国债持有者结构风险管理
四、 国债规模风险管理
第四部分 防范和化解我国国债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 加强国债风险意识
二、 提高“两个比重”,振兴国家财政
(一) 清理各种收费,实现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
(二) 深化税制改革,加强中央税地位,巩固财政收入基础
三、 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一) 规范财政支出范围
(二)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三) 改革财政支出管理方式
四、 适度控制国债规模,优化国债结构,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
(一) 优化国债结构
(二) 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参照国际惯例,全面推进国债市场建设
六、 赋予地方政府适度债务融资权力,分散中央政府的国债风险
七、 建立偿债基金,降低偿债风险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财政风险及其防范[J]. 吴厚德. 财政研究. 2001(03)
[2]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J]. 孙国相. 财贸经济. 2001(02)
[3]内债指标体系及中国内债风险状况分析[J]. 姜旭朝,陈晓莉. 财政研究. 2000(07)
[4]积极防范财政债务风险[J]. 王林泉. 财政研究. 1999(12)
[5]保持我国适度国债规模的中长期政策措施[J]. 财政研究. 1998(06)
[6]关于中国国债规模问题的几点看法[J]. 高培勇. 财政研究. 1998(03)
本文编号:3645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64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