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筹备了10年的创业板自2009年10月23日开板以来,为许多有潜力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创业投资的良性循环,适应了我国经济转型,丰富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股权激励是近年来较为风靡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它将公司一部分股权授予有必要激励的对象,将其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代理成本,也能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创业板公司以技术为核心的特征要求公司必须能吸引和留住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的员工,因此对核心技术人员采取长期激励很有必要。股权激励这种方式就可以激励关键员工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并获得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从而促进整个创业板健康、稳步地前进。创业板成立于股改后,并且其全流通性和强调信息披露使它也比主板更适宜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但创业板成立不久,资本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都不成熟,股权激励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尚需检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分类和整理,再选取能够全面描述创业板公司业绩的指标综合评价公司价值,实证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仅采用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股权激励模式;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集中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绩考核指标多为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激励份额普遍不高;激励对象以核心技术和业务人员为主;实施股权激励后在整体上提高了公司的业绩,但效果并不明显;激励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越高,激励效果越显著;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模式比股票期权实施效果略好。总体来说,股权激励能够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并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但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作用。这是因为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创业板市场有效性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以及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恰当等等。对此,国家与公司自身都要有的放矢,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合理设置股权激励方案,共同保证股权激励能够物尽其用,顺利、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创业板 股权激励 公司业绩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F275;F272.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8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9-12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理论意义10-11
- 三、现实意义11-12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6
- 一、国外文献综述12-13
- 二、国内文献综述13-16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6-17
- 一、研究方法16
- 二、技术路线16-17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17-18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8-25
- 第一节 相关概念18-22
-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概念18
- 二、股权激励相关概念18-22
- 第二节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22-25
- 一、人力资本理论22
- 二、委托—代理理论22-23
- 三、公司剩余索取权理论23
- 四、激励理论23-25
- 第三章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25-34
- 第一节 创业板公司上市前股权激励概况25-26
- 第二节 创业板公司上市后股权激励现状26-34
- 一、模式选择27-29
- 二、行业分布29-30
- 三、行权条件30-32
- 四、激励额度32
- 五、激励对象32-34
- 第四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实证研究34-49
- 第一节 研究设计34-38
- 一、假设的提出34-35
-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35-37
- 三、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37-38
- 第二节 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模型38-45
- 一、因子分析38-42
- 二、业绩综合评价值42-45
- 第三节 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影响检验45-46
- 第四节 激励股份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46-48
- 第五节 不同激励模式的效果检验48-49
- 第五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出现的问题49-54
-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有效性低49-50
- 第二节 公司内部治理不健全50-51
- 第三节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问题51-54
- 一、考核指标体系不完整51-52
- 二、股权激励模式单一52
- 三、限制期过短52
- 四、激励额度偏低52-54
- 第六章 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对策54-58
- 第一节 完善外部环境54
- 第二节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54-55
- 第三节 合理设计股权激励方案55-58
-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55
- 二、合理选择激励模式55-56
- 三、延长限制期56
- 四、提高激励份额56-58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58-59
- 第一节 研究结论58
- 第二节 研究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鸿阶;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证分析[J];福建改革;2000年09期
2 李大守;浅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若干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09期
3 马吉良;上市公司资产置换透视[J];群众;1998年07期
4 王彪,张建成;资产重组与上市公司——对江苏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建议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1999年01期
5 刘大可,朱春燕;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冷思考[J];中国工商;1999年03期
6 王章明;;资产重组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从宁波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及效果看重组的要点[J];宁波经济;1999年09期
7 张高丽,霍伟东;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3期
8 ;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路径选择[J];福建改革;2000年12期
9 谢华;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几个会计问题的再认识[J];经济与管理;2000年02期
10 李志鹏;新准则、新制度的实施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工作的影响[J];交通财会;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长江;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2 郑敏;;地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全国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交流文集[C];2004年
3 姚禄仕;李胜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蔡红艳;韩立岩;;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业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总第7期)[C];2003年
5 王福胜;孙逊;杜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文;;上市公司重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卓;;加速上市公司重组是东北当务之急[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雷;何少华;黄志忠;;公司治理与掏空[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9 项先权;;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中国公司如何在境外上市[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澄清媒体报道[N];中国证券报;2002年
2 记者 胡作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 浙江出台监管新规[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ST国嘉出售三公司资产[N];证券日报;2003年
4 小川;创兴科技股东大会因故取消[N];证券日报;2004年
5 潘青山;监管机制将加严上市公司更改募集资金投向难了[N];中国汽车报;2005年
6 记者 蔡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多“短视”[N];国际金融报;2004年
7 记者 杜海涛;长城公司资产处置取得进展[N];人民日报;2001年
8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王国刚;规范法人权益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耿飞;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年底加速[N];证券时报;2005年
10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N];中国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方红;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郑杲娉;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兼任高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4 马军生;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价值[D];复旦大学;2007年
5 卢海;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梁松;基于公司控制能力的公司绩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袁继国;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祝玉斌;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洪卫青;基于终极控制人特征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赵迎琳;企业上市:从控制均衡到市场均衡的制度变迁[D];西北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丹纯;国有股权比重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杜聪;上市住宅类房地产公司ROE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郭燕青;基于财务视角的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王娟;郑州延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治理模式案例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董晓瑜;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沈佳祺;中国可转债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赵艳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外部监督机制探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8 陈柏春;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陈焕奕;广业公司上市关键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侯玉娇;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6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