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
本文关键词: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
【摘要】:翟理斯(Herbert. Allen.Giles,1845-1935)是西方重要的汉学家。他是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曾两次荣获法国汉学界最高奖项“儒莲奖”。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1901)是英语世界里的第—部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分期方法、史料选择、文学发展原因、对诗歌小说和戏曲的描写方式等方面来研究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同时笔者还将翟氏《中国文学史》与同时期的其他“中国文学史”相比较,分析异同,探究它的特殊价值和历史意义。绪论部分介绍了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创新性。第—章主要介绍翟理斯撰写《中国文学史》的背景。第一节简要介绍了翟理斯的汉学成就;第二节旨在说明翟理斯在编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能力、审美趣味和风俗习惯;第三节对翟理斯《中国文学史》各个版本进行对比,发现他的《中国文学史》虽然多次再版,但内容没有变化,这表明翟理斯的学术思想较为固定。第二章主要通过对翟理斯文学史的建构方法来考察他的文学史观。本章的最大特点是将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与同时期其它“中国文学史”相比较,分析其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第一节分析了翟氏《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按照朝代更迭进行分期的方法表明翟理斯注重政治变更给文学造成的影响。第二节重点分析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史料特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第三节通过翟理斯对文学发展原因的叙述方式来探究他的文学史观。经研究发现,《中国文学史》的史料较为全面完整,翟理斯已初步具备文学史观:他将文学视为时代环境的重要产物、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强调政治变更、风俗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文学史》中三种主要的文体来探究翟理斯的文体观。第一节考察了翟理斯《中国文学史》中的诗歌观,他认为汉诗是押韵的抒情性文体,以简练为美。第二节探析了翟理斯反映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小说观,在他看来,虚构性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此外,小说还能够反映社会风俗。第三节重点叙述了翟理斯的戏曲观,他认为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性很强的文体形式,对戏曲的描述也集中于它的演出体制和演员素养。结语部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
【关键词】:翟理斯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观 文体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9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一、论文选题意义8-9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9-12
- 第一章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背景12-17
- 第一节 翟理斯的汉学成就12-13
- 第二节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背景13-15
- 一、撰写背景13-14
- 二、读者定位14-15
-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版本比较15-17
- 第二章 翟理斯的文学史观17-30
- 第一节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17-19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的史料选择19-26
- 一、 史料收集的特点19-22
- 二、史料辑录的原因22-26
- 第三节 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26-30
- 第三章 《中国文学史》中的文体观30-43
- 第一节 翟理斯的诗歌观30-34
- 一、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30-33
- 二、以简短精炼为美33-34
- 第二节 翟理斯的小说观34-40
- 一、“小说戏曲属于纯文学的范畴”35-38
- 二、“虚构性”是小说的重要特征38-39
- 三、小说能够反映社会文化39-40
-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中的戏曲观40-43
- 一、戏曲的源起和发展40-41
- 二、戏曲是一门舞台表演性很强的艺术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1:《中国文学史》收录的作家作品及英汉译名对照表48-54
- 附录2:《中国文学史》目录54-57
- 附录3:《中国文学史》各版本57-60
- 附录4:翟理斯的主要著作60-65
- 附录5: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0年1910年)中国文学史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贻荫;;翟理斯巧译《檀弓》[J];中国翻译;1993年03期
2 董守信;翟理斯和他的《华英字典》[J];津图学刊;2002年02期
3 郝稷;;翟理斯《古今诗选》中的英译杜诗[J];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03期
4 余苏凌;;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的道德和诗学取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陈亮;;翟理斯与魏理关于《楚辞·大招》翻译的论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张笑美;;从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角看翟理斯的英译杜诗[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任增强;;“媒、讹、化”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8 刘昊博;林玉娟;;翟理斯《三字经》重译本的忠实性评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9 董艳;胡勤;;想象的他者——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李冰梅;;韦利与翟理斯在英国诗学转型期的一场争论[J];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绍祥;;翟理斯与英译《聊斋志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丁稚鸿;;翟理斯《英译汉诗》中两首李白少作考[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天宇;翟理斯《三字经》重译本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刘亚迪;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和文体观[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张捷;操控理论视角下《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曾Zs颖;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翟理斯对《聊斋志异》的重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美吉;翟理斯英译本《三字经》误译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会;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三字经》编译本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苏国梁;翟理斯归化翻译策略的布迪厄解读[D];重庆大学;2014年
8 顾真;文人著译第一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彭郅洁;场域—惯习视阈下的译者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79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7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