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虚无与爱情的绝望——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作品中的颓废意识
本文关键词:人生的虚无与爱情的绝望——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作品中的颓废意识
【摘要】:"颓废"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特征之一,也是关注现代作家不可回避的重要元素,然而尽管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热"已成为一种文学史现象,但在解读颓废文学的领域里,张爱玲却是一个被遗忘的对象。本文就以《倾城之恋》为例,从时代变动下的虚无感受、软弱人性下的爱情消解、浪漫外衣下的华丽幻象和颓废意象下的苍凉色调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颓废色彩,以期能以新的视角给张爱玲研究以一定补充。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张爱玲 虚无 颓废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前言“颓废”一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引入文学研究领域的时间却不长,新时期以来,在李欧梵的《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等文章的影响下我们对现代文学中的颓废意识开始给予更多关注。李欧梵认为颓废在现代中国的语境里意味着“‘孤立’自我,因为颓废是西方的术语”。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雯;论颓废作为一种艺术化精神[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2 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音;;王安忆小说中的民间韧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1期
2 黄沙;;人生的虚无与爱情的绝望——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作品中的颓废意识[J];名作欣赏;2017年06期
3 高国丽;;两种城市,两类女人——池莉新世纪小说初探[J];新文学评论;2016年03期
4 石璐洁;;对超越时空的真实人性之表达——《倾城之恋》与《情人》比较[J];名作欣赏;2016年21期
5 张一莹;;浅析《倾城之恋》中的苍凉意识[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年08期
6 叶佑天;;颓废色彩:实验动画主题的另类表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年10期
7 李丽娟;;倾城佳人情难得——解读《倾城之恋》中爱情的艺术表达[J];名作欣赏;2014年29期
8 李丽娟;;徘徊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由葛薇龙与白流苏逐爱历程对照出发探视张爱玲的婚恋观[J];名作欣赏;2014年29期
9 李琳;;民俗与俗民之间:21世纪以来湖南小说创作的民间建构[J];求索;2014年07期
10 毕婧;;论张爱玲小说反浪漫的爱情叙事[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薛雯;“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曾令存;漫谈贾平凹散文中的“颓废”[J];文艺评论;2004年02期
3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刘锋杰;民间概念也是遮蔽——读陈思和《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兼论张爱玲现象》[J];文艺争鸣;2003年02期
5 吴家荣;论新时期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及成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彦利;灰白色的团圆——试论《倾城之恋》的艺术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杨兆华;;《倾城之恋》的结构和情节特点[J];新闻天地;2005年05期
3 胡彦华;杨青;;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4 王晶;;解读《倾城之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周爱华;;苍凉的胡琴:《倾城之恋》·《二段琴》[J];创作评谭;2008年02期
6 雷霖;;有意味的形式——《缓慢》与《倾城之恋》的时间叙事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朱刘霞;;香港的悲喜剧——《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和爱》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7期
8 白春香;;女性怨曲二重奏——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J];社科纵横;2010年05期
9 刘耘;刘翊;;同一时代造就的不同恋情:《瑰宝》与《倾城之恋》比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7期
10 周萌萌;;《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瑾;陈数黄觉献上《倾城之恋》[N];中国电影报;2009年
2 王菲宇;寻找消失的霓虹[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山东 于展绥;忏悔与矫情[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周眉;和名家一起阅读[N];光明日报;2004年
5 ;中国非职业戏剧活动的绚烂曙光[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陈冠中;随缘看戏大半生[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一烨;《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方婷;《倾城之恋》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实践[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邵金玲;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小说《倾城之恋》中人物对话[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汪兰;《倾城之恋》英译本中译者的显形[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梁朦;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与《飘》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箐;女性主义视阈中《飘》与《倾城之恋》之比较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7 杨科涯;感觉的真实与虚无[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6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8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