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性《杜律演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张性《杜律演义》研究
【摘要】: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显赫,他的诗歌更是中国诗歌史中的巅峰之作。纵观历史,杜甫及其诗歌受到人们的关注,始于中唐时期,到了宋代出现了杜诗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模仿研习杜诗之风大行于世。直至清代又再次出现了杜诗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元明时期的杜诗学处于两次高峰之间,相对两次研究高峰期,此时段显得相对较为薄弱,不过在整个杜诗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人们依旧把杜诗奉为圭皋,把杜律作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张性《杜律演义》正是这一时期的注杜成果之一。《杜律演义》是中国杜诗学史上的第一部杜律七言专注本,开了专选杜甫律诗作注的先河。然而学界对此书的关注甚少。本文以张性《杜律演义》为研究的对象,探讨其注杜的内容、方法及特点,从而把握其在杜诗学上的价值和意义。张性注杜必然会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介绍了张性的生平之后,结合元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元代诗学发展尤其是杜诗学发展的情况进行简述,并论述《杜律演义》一书的版本体例。然后再对《杜律演义》的注杜内容和注杜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张性注释杜律七言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背景论述、名物考证、词语典故、诗意阐发、诗法分析。杜诗思想内容精深,感情境界凝重,表达方式“沉郁顿挫”,因此张性在诗意阐发上颇为用力。张性阐释诗意既注重诗歌联句的意思,注重诗句之间的脉络性,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将阐释诗歌联句之意与总解全章融合于一体,准确透彻地把握住了杜诗主旨和思想内容,并就诗歌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少陵诗法可谓“下笔如有神”,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别出心裁,张性着重辨析杜诗的句法和章法。为了更深入地去探讨杜甫七言律诗所蕴藏的无穷深意,张注偏重于解其义与艺,将解义与解艺相结合,以解义为主的注杜方法,通过“起承转合法”、“力避穿凿”“诗史互释”等方式去注解杜诗。张性注杜聚焦全诗,力弊穿凿,结合史料并将史料进行筛选剪辑融合,删繁就简,有所辩证,简明扼要,毫无繁琐累赘之感。此外,本文还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人才辈出,文学成就赫然的成因,从而更加全面地去剖析张性的《杜律演义》。《杜律演义》作为杜诗学史上的第一部杜甫七言律诗的专注本,其首发之功有目共睹,对后代的影响也颇为深远。但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杜诗学研究氛围以及个人学识等要素的限制,其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是瑕不掩瑜,张性为杜诗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范式,开拓了杜诗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杜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杜诗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杜律演义》 张性 杜诗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3
- 一、研究现状10-11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1-13
- 第一章《杜律演义》的作者生平、版本体例13-22
- 第一节 张性及《杜律演义》13-16
- 一、张性简介13-14
- 二、《杜律演义》14-16
- 第二节 社会和文化背景16-19
- 一、元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6-17
- 二、元代的学术氛围与杜诗学17-19
- 第三节《杜律演义》的版本体例19-22
- 一、《杜律演义》的版本19-20
- 二、《杜律演义》的体例20-22
- 第二章 张性《杜律演义》的注杜内容22-39
- 第一节 背景论述22-26
- 一、创作时间23-25
- 二、创作缘起25-26
- 第二节 名物考证26-29
- 一、注释人名27-28
- 二、注释地名28-29
- 三、注释物名29
- 第三节 词语典故29-31
- 第四节 诗意阐发31-34
- 一、联句之意31-33
- 二、总解全章33-34
- 第五节 诗法辨析34-39
- 一、析句法35-36
- 二、析章法36-39
- 第三章 张性《杜律演义》的注杜方法与特点39-50
- 第一节 以解为主39-44
- 一、解义与解艺的结合39-40
- 二、解杜之方法与特点40-44
- 第二节 “赋比兴”法注杜44-46
- 第三节 诗史互释46-50
- 第四章 地域文化与江西杜诗学50-57
- 第一节 地域文化之江西50-51
- 第二节 江西文人群集51-53
- 第三节 元代之江西杜诗学53-57
- 第五章 《杜律演义》的价值与不足57-69
- 第一节 《杜律演义》的影响57-62
- 一、《杜律演义》与《杜诗详注》57-61
- 二、《杜律演义》对后世的影响61-62
- 第二节 《杜律演义》的价值62-65
- 第三节 《杜律演义》存在的不足65-69
- 一、讹误65-67
- 二、诗艺剖析贫乏67
- 三、注解典故少引出处,,释文太过简化67-69
- 结语69-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5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琰;;融会贯通 推陈出新——读《杜诗学与杜诗文献》[J];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1期
2 张忠纲;;杜诗学文献研究的新拓展——评孙微《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J];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2期
3 聂巧平;宋代杜诗学论[J];学术研究;2000年09期
4 孙微;《四库全书总目》所体现的杜诗学[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5 綦维;德州学者卢世嵫的杜诗学成就[J];东岳论丛;2004年04期
6 莫砺锋;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J];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03期
7 赵海菱;拓展与深入——评《山东杜诗学文献研究》[J];东岳论丛;2005年04期
8 田小军;孙微;;顾炎武的杜诗学[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9 王群丽;;《杜诗详注》对杜诗学的贡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梁尔涛;;清代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传承论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瑰华;;安徽杜诗学文献述略[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莫砺锋;少陵功臣林继中的新著[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家壮;明末清初杜诗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赫兰国;辽金元时期的杜诗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越超;吴见思的杜诗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齐函;北宋后期杜诗学著述辑考[D];安徽大学;2016年
3 谭晓容;张性《杜律演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王飞;元好问杜诗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顾慧;翁方纲杜诗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96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9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