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阿来散文集《看见》解读
本文关键词: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阿来散文集《看见》解读
【摘要】:阿来的散文集《看见》,记录了近年来作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是作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与思考,也是对自己文学创作之路的总结与反思,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综观这部著作,有两个问题令人关注:一是他对藏区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带来的后果的忧思,对文化进步带来的人性的异化的思考。另一方面,是作家本人在散文、随笔中所阐述的民间文学观。本文以阿来的长篇小说为例,重点分析阿来在《看见》中阐述的自己的小说创作在题材、语言、人物形象、想象等方面对藏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成功借鉴与运用,以及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7.67
【正文快照】: 《看见》是阿来随笔的精华之作,择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余篇,作家在本书自序中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正是近年来,我自己努力看见世界和看见自己的一个记录。”1这些文字,记录了作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有对熟悉的嘉绒藏区以及家乡以外的广袤大地的自然和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艳霞;指挥一部混沌的村落交响曲——评阿来的《空山》[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2 王琦;;阿来的秘密花——《空山》的超界信息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1期
3 吴义勤;;挽歌:唱给那些已逝和正在逝去的事物——评阿来的长篇新作《空山》[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4 郑新裕;;阿来“走了”[J];安全与健康;2007年20期
5 邱华栋;;阿来印象[J];扬子江评论;2009年02期
6 黄慧;;阿来作品中的神巫世界[J];新西部;2010年08期
7 迟子建;;阿来的如花世界[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11期
8 张学昕;;阿来的植物学[J];文艺评论;2012年01期
9 ;阿来斯漫画选[J];新闻三昧;1997年03期
10 未已;;外籍学生阿来[J];意林;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学昕;;孤独“机村”的存在维度——阿来《空山》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南帆;;美学意象与历史的幻象——读阿来的《空山》[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梁海;;“小说是这样一种庄重典雅的精神建筑”——作家阿来访谈录[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阿来;姜广平;;“我是一个藏族人,用汉语写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5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李大鹏;;沉重的叹息——评《遥远的温泉》[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玉梅邋程晓龙;阿来:文化发展防止过度追求经济指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迟子建;阿来的如花世界[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牛梦笛;阿来:写作就像湖水决堤[N];光明日报;2013年
4 宋庄;阿来 我希望通过写作自我修复[N];工人日报;2013年
5 齐修远;“花心”阿来不停地改变[N];中国邮政报;2005年
6 汪兆骞;闲话阿来[N];湖北日报;2004年
7 小雨;阿来的光荣与梦想[N];今日信息报;2005年
8 记者 朱侠;《科幻世界》奖励阿来8万元[N];新闻出版报;2000年
9 实习记者 陈馨;阿来:“市场化写作”前景广阔[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冯勇 本报记者 宋亚娟;李康云:阿来文学的叩问与聆听[N];乐山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艳伶;新时期藏地汉语小说视野中的阿来及其意义[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梅;扎根:阿来的小说创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宋茹;论阿来《格萨尔王》对史诗的继承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温卉;阿来小说中的灾害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郑淑玲;存在维度下的人性叩问[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林岚;阿来小说的乡土空间叙事[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6 曾钰雯;阿来小说“越界书写”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孔倩;论阿来小说中的诗意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曾红飞;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黄山;阿来作品风格的成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10 黄慧;阿来文学作品和苯教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4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5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