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葆真:贾宝玉的生命哲学析论
本文关键词:全生葆真:贾宝玉的生命哲学析论 出处:《明清小说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红楼梦》一书表达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天人合一之精神自由的追求,这是作者对道家全生葆真思想的汲取和认可。贾宝玉秉天赋气质而成为世道难容之人,当入"情痴情种"一类,他一生积极求索生命之价值,实践其一生所爱之事业,在造历幻缘之后回归顽石之自由自在,最终成为与道合一的"高人逸士"。
[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s expresses the thinking about the value of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the spiritual freedom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is is the author's absorption and approval of Taoism's idea of preserving the truth. Jia Baoyu, with his natural temperament, has become a person who is difficult to tolerate in the world, and he should enter the category of "love and infatuation", and he actively seeks the value of life throughout his life. Practice the cause of his life and return to the freedom of stone after making almanac and fantasy, and finally become the "high person Yi Shi" in harmony with Tao.
【作者单位】: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
【基金】: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人合一:《红楼梦》的中医哲学视角”(项目编号:16D077)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已还会话语料分析的我国医生身份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YAZH056) 2015年度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红楼梦》的中医人文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5YB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411
【正文快照】: ·周翎游越·全生避害是道家哲学的出发点,其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作为公元前3世纪各家哲学汇编,《吕氏春秋》的“阳生贵己”观点,亦即《淮南子》所说的“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之意,此为杨朱学说的主要思想。“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遵生者,全生之谓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宪波;《扑朔迷离的贾宝玉》[J];红楼梦学刊;2000年02期
2 陈国学;情爱与圣爱之别──贾宝玉、阿辽沙比较简论 [J];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01期
3 聂付生;论西门庆和贾宝玉情欲世界的内在联系和分野[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张剑锋;凝重的孤寂感——论贾宝玉[J];红楼梦学刊;2002年02期
5 张乃良;贾宝玉的死亡态度及死亡体验[J];南都学坛;2003年04期
6 龙志坚;论贾宝玉之精神世界[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梅丹;与贾宝玉网上对话[J];写作;2005年06期
8 唐蔚;;贾宝玉与多余人比较谈[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9 长风;;舒宪波《朴朔迷离的贾宝玉》在大观园召开座谈会[J];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
10 李祝喜;;论多维身体言说中的贾宝玉[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杜景华;;贾宝玉性格再分析[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涂继文;;试谈贾宝玉的养生之道[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3 曾祥麟;;略论贾宝玉的“真”趣[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4 朱伟杰;;谁叫你去染指忠顺亲王的男妓呢?——贾宝玉“大承笞挞”根本原因的正确解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莫斌荣;;论《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不合理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央视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李光斗;一个贾宝玉断送整个荣国府?[N];华夏时报;2010年
2 ;贾宝玉在今日美国会不会是gay[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中国文学的古今贯通[N];解放日报;2004年
4 曹金钟;论宝黛性格的悖论[N];光明日报;2006年
5 王蒙;《红楼梦》中的人生意义[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王小鲁;我凭什么要你们相信我的论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王蒙;《红楼梦》是一部超行业小说[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引申出一个生命哲学话题[N];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刘宁;穿越幽暗而超然的生命哲学[N];陕西日报;2014年
10 李静(北京晚报);妇女之节与士人之节[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江权;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潇潇;贾宝玉“情不情”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林林;《红楼梦》中兄妹(姐弟)关系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4 梁振鹏;论贾宝玉的“抱情而遁”[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孔繁洁;两难结构与贾宝玉的悲剧命运[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唐芸;浅谈贾宝玉出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实和;论贾宝玉形象的哲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月;浅析贾宝玉的女儿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远洋;贾宝玉形象的女性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10 罗璞;贾宝玉与明清之际士大夫伦理道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81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8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