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当代文学思潮演进轨迹一种:从“个人”回归“社会主义”——以王安忆的创作转型与陈映真精神乌托邦的感召为考察中心

发布时间:2018-01-08 22:12

  本文关键词:当代文学思潮演进轨迹一种:从“个人”回归“社会主义”——以王安忆的创作转型与陈映真精神乌托邦的感召为考察中心 出处:《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 陈映真 王安忆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思潮的演进有一条从张扬个人主义、营构“个人”神话返归社会主义宗旨、建立与底层紧密关联的轨迹,王安忆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探索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而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是大陆这一文学思潮走向的重要精神来源与支持者。小说《叔叔的故事》通过“审父”与自审,宣告了西方式个人主义文化在中国的末路。王安忆、韩少功等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写作塑造自立自强、互助合作的平民新人形象,为心系劳苦大众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生路。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the literary trend since the 1980s has evolved from Zhang Yang ' s individualism and " individual " myth to the socialist aim , to establish a track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bottom layer . Wang Anyi ' s exploration has important literary history significance since the 1980s . Wang Anyi , Han Shaogong and other people have declared the last way of western individualism culture in China . Wang Anyi , Han Shaogong and other people have created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of the heart and the masses .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毋庸讳言,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确实沉重打击了作家的主体性与创造精神,一度丧失了美学建构能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文学的活力、能量才得以喷发,作家的主体精神高扬,五四新文学传统得以发扬光大。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媛;;王安忆借《启蒙时代》远离张爱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2 黄小芳;;王安忆《长恨歌》的语言艺术[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周明鹃;;解读都市民间——《富萍》与《托尔斯泰围巾》比较研究[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乔虹;王安忆:自身的性别让我更加关注女性[N];中国妇女报;2009年

2 王德威;王安忆的虚构与纪实[N];东方早报;2011年

3 荆墨;王安忆眼中的异域风情[N];河北日报;2013年

4 许民彤;从王安忆的忧虑说起[N];太原日报;2013年

5 黄宗仪;王安忆的《妹头》落花无怨[N];中国妇女报;2001年

6 啸尘;王安忆:写尽海上情与爱[N];中国建材报;2000年

7 周志明;特立独行的王安忆[N];中国审计报;2005年

8 陈军;王安忆写尽上海情与爱[N];中国质量报;2000年

9 祖丁远;沙沙雨声中走出的王安忆[N];团结报;2000年

10 李保平;王安忆的城与人[N];辽宁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美花;王安忆、金承钰小说中的都市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刘昱君;“女性”上海与上海女性—张爱玲与王安忆上海书写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瞿维;1990年以来女性都市写作的平民路向[D];长江大学;2016年

4 孟文彬;寻找失落的家园——王安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平;当代中国女性写作中的王安忆[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许陈颖;独特女性视野观照下的上海[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国荣;探寻中的迷失与执著[D];西北大学;2007年

8 刘秀芳;二十世纪女性文学中的“上海书写”——以张爱玲、王安忆、卫慧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刚;介入与回应[D];苏州大学;2005年

10 朱万红;论王琦瑶的悲剧[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98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398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4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