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汉魏六朝的“赋末附诗”及其文体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11 22:33

  本文关键词:汉魏六朝的“赋末附诗”及其文体学意义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汉魏六朝 赋末附诗 五七言诗


【摘要】:当赋体文学发展到东汉时,有些赋的末尾开始出现诗歌,在体制上属于赋的一部分,学界多以"赋末附诗"称之。纵观整个汉魏六朝,涉及赋作11篇,附诗18首。赋家在赋末附诗,主要是源于抒情言志的需要;同时,五七言诗的出现,也是重要因素。这一文学现象背后,暗含的是诗歌和辞赋之间相互承续、渗透和影响的复杂关系,故"赋末附诗"也为汉魏六朝的诗歌和辞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和视角。
[Abstract]:When the Fu - Fu literature develops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some poems are beginning to appear at the end of some Fu , and in the system it belongs to a part of Fu ,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is called the Fu - Fu - Fu - poetry . At the same time ,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oems of Fu - Fu .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赋”字最早见于金文中。《说文解字》云:“赋,敛也,从贝,武声。”[1](P127)本义当为以武力夺取财物,后引申为其他意思。而赋进入文学范畴之初,主要是作为“诗六义”之一存在,既是一种体裁,又是一种表现手法。赋作为一种文体,在汉魏六朝以后,虽地位大大落后于诗,甚至还不如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类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田月丽;;汉魏六朝女作家及其作品概观[J];文教资料;2012年18期

4 郭建勋;论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的象征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靳青万;汉魏六朝女性赋述论[J];中州学刊;2002年03期

6 赵革萍;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7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拟作的创造性[J];求索;2006年06期

8 周尚义;;建构多维 领新赋海——评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孙鹏;;汉魏六朝音乐赋命名、分类及范畴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史素昭;;试论唐代碑志对汉魏六朝碑志的发展与超越[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雪梅;;汉魏六朝时期道教谪仙案例的考查[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吴成国;汉魏六朝官吏治巫论析[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杨夏;疯狂盗掘汉魏六朝古墓25座[N];法制日报;2012年

3 陈允吉;李贺与汉魏六朝乐府[N];光明日报;2003年

4 林大志;延展视野 深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

5 国家图书馆《文献》季刊常务副主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廷银;寓广博于精审之中[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2 蔡爱芳;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庄新霞;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宁宁(Jia Nningning);汉魏六朝“拟作闺音”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黄艳华;汉魏六朝杂史(辑本)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梅;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罗姝;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研究[D];聊城大学;2016年

5 张毅;汉魏六朝时期瑞兽雕塑的艺术美[D];北京服装学院;2017年

6 李佳佳;汉魏六朝方士小说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安晋芳;汉魏六朝俳谐赋的“谐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徐海晓;汉魏六朝赋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南宝新;汉魏六朝京都赋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赵燕;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11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11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b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