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的文学:被遮蔽的现代性——兼及“声音”在现代性进程中的隐性效用
本文关键词:“听”的文学:被遮蔽的现代性——兼及“声音”在现代性进程中的隐性效用 出处:《江汉论坛》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新文学发生之际,作家们就曾以各种方式发掘文学自身的"听觉"资源,从组织诗歌朗诵会到民曲山歌的收集整理,从舞台剧、广播剧及弹词评书的推广到新兴的电影艺术的全面接纳,从"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到"国音统一"问题的研究与推广,从简化字与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确立,到狂热年代"同一声音"的"文学艺术"对于民众心理的强力刺激与记忆剥夺等等,"听觉"在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一直都在发挥其潜在的引导功能。清理"听觉"在构建现代中国的"想象/情感/观念"等一系列新质的过程中所隐含的效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At the time of the occurrence of modern new literature, writers have explored the "hearing" resources of literature in various ways, from organizing poetry recitations to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folk songs, and from stage plays. The promotion of radio play and the storytelling has brought about the comprehensive acceptance of the emerging film art, from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of "consistent speech and text" to the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the issue of "unity of national pronunciation". From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simplified characters and Pinyin schemes to the intense stimulation and memory depriv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the same voice" in the era of fanaticism, and so on. "hearing" has been exerting its potential guiding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ty in China, and the hidden utility of "h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series of new qualities such as imagination / emotion / concept in modern China has been cleared up.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汉语对于“事实”的陈述一直尊崇着两个毋庸置疑的原则,一是“耳听为虚”,一是“立字为据”。前者是指“言(说)不足信”,所以才需要后者的“(文字)书写”作为“确信”的证据。换句话说,所有以“听觉”方式获得的“事实”都不足以成为“思想”的对象(它同时也不能确证其自身),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勇;;现代性炎症与宏大叙事药引[J];山花;2003年07期
2 王光明,南帆,毛丹武,郑家建,余岱宗,郜积意,荒林,李金松,林建煌,郑国庆,周霞,谢惠英;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对话[J];东南学术;2000年03期
3 焦雨虹;守望或突围——乡土诗歌的现代性困境焦雨虹[J];当代文坛;2005年03期
4 张法;;现代性话语对重述中国文学的学术意义[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5 陈丽芬;;历史剧的现代性演变[J];文艺争鸣;2010年20期
6 廖青鹏;;老舍《断魂枪》的现代性解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古海阳;;打工诗歌中身份认同问题的现代性考察[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禹建湘;;禹建湘20世纪乡土想像中启蒙与现代性的悖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9 吕东亮;;悲剧、繁复的现代性或生活的诗——《站台》三题[J];阅读与写作;2007年12期
10 尹奇岭;;磨合中的偏离: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博弈[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陆萍萍;;现代性的断裂与整合——新世纪长篇小说点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段从学;;浪漫主义的“根源”——几个补充片段[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霍俊明;在“断裂”地带写作[N];文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润良;反现代的现代性:“重写文学史”的歧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博玫;《紫罗兰》(1925-1930)的“时尚叙事”[D];复旦大学;2004年
6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冰冰;在古典与现代性之间[D];山东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阳;现代性视域下的当代农村书写—关仁山“中国农民命运三部曲”论[D];河北大学;2015年
2 陈怀玉;1930年代的大众文化:大都会的现代性想像与追寻[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史修永;被译介的现代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石柳;论徐志摩刊物编辑的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海元;农民身份与现代性的冲突[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郭庆岗;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主流文学的现代性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7 宗立冬;历史建构的“极限”[D];北京大学;2013年
8 张军;被遮蔽的“现代性”[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9 鲁飞;并置与矛盾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文娟;现代性的两种表达方式[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1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1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