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阐释的盲点与洞见——兼论其对中国诗学理论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 《诗经》 诗学 诠释学 开放性阐释 盲点和洞见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其卷帙浩繁的阐释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蔚为壮观的洪流。从现代诠释学的视角审视《诗经》诠释传统不同流派的诗经学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了解这部诗集为何是中国文学的源泉,其琳琅满目的解读为何如此多样甚至互不兼容,也有助于我们找到建构合乎现代诗学的理论创见。使用后结构主义的诗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诗经》的评点注疏、理解阅读和治学方法,可以看出阐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自其诠释的开放性,而开放性得益于《诗经》诠释中的盲点和洞见,这些盲点和洞见构成了诗经诠释学的支柱。因此,应该致力于从多元的当代视角重新审视《诗经》诠释传统,既要找出其盲点,又要发掘其洞见,不仅要为阅读诗集的诗篇提供新的路径,更要关注其对中国诗学理论所作的贡献,为古代诗学的现代化提供启示。
[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 voluminous interpretation has formed a magnificent torr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hermeneutic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ermeneutics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hermeneutics. We can understand why this collection of poems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why its brilliant interpretation is so diverse and even incompatible. It is also helpful for us to find the theoretical originality of constructing modern poetics. Using poststructuralism poetics theory and method to analyze the comments and notes of the Book of songs,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interpretation come from the openness of its interpretation, and the openness benefits from the blind spots and insigh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constitute the pillar of hermeneutics of the Book of songs. We should try to re-examine the interpretation tradi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from a diversifie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We should not only find its blind spots but also explore its insights, not only to provide a new path for reading poetr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Chinese poetics and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ncient poetics.
【作者单位】: 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人们乐于吟诵欣赏的诗歌集。历代对《诗经》的阅读和阐释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蔚为壮观的洪流,堪称为《诗经》诠释学,其卷帙浩繁的程度足以与《周易》诠释学相拮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盲点与洞见》一书中,后结构主义的批评大家保罗·德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石峰;;官僚制理论审视下的民国工业灾害调查统计[J];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2 衡芳珍;衡耀中;;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劳动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姜迎春;;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劳工伤亡抚恤政策的考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向明亮;;抗战前国民政府的矿业政策与绩效评估[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10期
5 向明亮;;国民政府矿业政策与矿业发展述论(1928—1937)[J];兰州学刊;2012年10期
6 马方方;;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实施的困境与难局:以女工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姜迎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抚恤制度[J];史林;2012年02期
8 冯兵;;国民政府逆产处理的法制化进程[J];史学月刊;2011年09期
9 康纪田;;中华民国矿场安全与健康立法的价值[J];行政与法;2010年03期
10 康纪田;;创建矿业安全卫生法 保护矿工生命健康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长林;上海租界内工厂检查权的争夺——20世纪30年代一场旷日持久的交涉[J];学术月刊;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士奎;盛唐诗学理论特征论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徐宝余;汉代诗学理论的《诗》学母体[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杨福俊;;论唐代诗学理论中的中庸思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12期
4 林少琴;;超越宗派:洪亮吉诗学理论初探[J];湖湘论坛;2008年06期
5 江瀚;;先秦儒家诗学理论之嬗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范云;;认知诗学理论的渊源与本土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任晓燕;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诗和艺术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余建荣;石天河的诗风与诗学理论初探[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朱学东;性灵出万象 风骨超常伦——论唐代性灵诗学理论[J];云梦学刊;2005年06期
10 张秋红;;传承与开拓——简论方东树的诗学理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开晋;;屠岸对诗学理论的贡献[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谭桂林;;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丁国成;论趣辨味赏诗词[N];湖北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文师华;金元诗学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斯琪;春秋用《诗》现象与春秋时期诗学理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泱荟;托·斯·艾略特诗学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接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孙薇;赵瑞蕻诗学理论与西方浪漫主义[D];苏州大学;2013年
4 萨如拉;巴.布林贝赫诗学理论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彪;陆时雍诗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6 任晓燕;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丽曼;朱光潜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信敏;郑玄诗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徐亚洲;庞德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璐;郑玄诗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2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7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