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非非主义诗歌:谱系、流脉与论争——诗人周伦佑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8-01-29 23:10

  本文关键词: 周伦佑 第三代诗歌 诗歌精神 中国当代诗歌 诗歌流派 主义 诗学理论 诗歌写作 现代诗学 诗歌作品 出处:《文艺争鸣》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时间:2017年4月13日地点:成都市温江区添香阁茶楼对话人:周伦佑李明彦一、"非非主义"与"第三代诗歌"的命名过程李明彦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第三代诗歌,流派繁多,命名混乱,这需要我们对很多诗歌流派的命名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作为非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和这一概念的命名者,请您谈谈"非非"命名的经过。周伦佑我从来不回避这样一个话题:非非主义不是从我大脑中凭空出现的,它和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
[Abstract]:Time: April 13th 2017 venue: Wenjiang District, Chengdu Tianxiangge teahouse interlocutor: Zhou Lengyou Li Mingyan Yi. The naming process of "Non-non-Doctrine"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ms" Li Mingyan's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especially the third Generation Poems, has a wide range of schools and confusing naming. This requires us to have a clear combing of the naming process of many poetry genr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poet of non-non-doctrine poetry and the nomenclator of this concept. Please tell me about the naming of "non-non". Zhou Lunyou I have never evaded the topic: non-non-non-ism does not appear out of thin air in my brain, it and the era when it came into being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互文现象研究”(项目编号:14CZW076)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时间:2017年4月13日不时有朋友到位于邛海边的西昌急救输血站我家里来地点:成都市温江区添香阁茶楼鼓动我领头成立一个诗歌流派。几次我都没有同意。对话人:周伦佑李明彦我那时坚持认为:文学写作是完全个人化的行为,与任何形式的集体行动无关。这之后不久(大概是1986年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伦佑;;周伦佑代表作[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2 林贤治;;论周伦佑[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3 周伦佑;;周伦佑的诗 镜中的石头[J];上海文学;2005年03期

4 周伦佑;;周伦佑作品[J];诗选刊;2009年10期

5 周佑伦;;周伦佑的诗 变形蛋[J];作品;2010年09期

6 周伦佑;;周伦佑的诗[J];诗选刊;2012年02期

7 周伦佑;;周伦佑的诗(二首)[J];诗歌月刊;2004年04期

8 周伦佑;;周伦佑的诗(11首)[J];诗歌月刊;2010年06期

9 林贤治;;论周伦佑[J];江南(诗江南);2012年05期

10 兰坡;;隧道 主持人语[J];诗歌月刊;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周聚;;美国自白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的关系探源[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王士强;;从临沂,走向哪里?——对邰筐诗歌的一种猜想[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崔月萍;;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4 王巨川;;非诗时代的诗歌语境及其生长空间——兼论中生代诗人的身份及其诗歌精神特质[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士强;;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邵波;;小群体筹划的诗歌“运动”——重视“中间代”命名[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周兴安;;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梨树诗歌回顾与展望[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9 李怡;王学东;;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张清华;;关于诗歌与社会的思考二题[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启建;诗歌是心灵救赎的一种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缪克构;诗歌生态恶化是谁惹的祸[N];文汇报;2007年

3 ;青海湖诗歌宣言[N];文学报;2007年

4 江湖;诗歌应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N];文艺报;2007年

5 张杰;以诗歌超越现实与物质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李犁;新世纪诗歌:第三次回归[N];文艺报;2011年

7 蒋登科;诗歌的无名时代:问题与机遇[N];文艺报;2011年

8 田禾;诗歌在突围中谋求生存和发展[N];文艺报;2012年

9 袁跃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N];邯郸日报;2012年

10 纳张元;诗歌生态的新突围[N];文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冯万红;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曾毅;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莉莉;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玉玲;论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D];兰州大学;2006年

6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燕;第三代诗歌批评论[D];山东大学;2009年

2 陶富;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第三代诗歌[D];兰州大学;2010年

3 秦健;北岛诗歌镜类意象中的历史与自我[D];西南大学;2015年

4 高丽君;当代先锋诗歌与中国诗歌传统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小云;嵇康、阮籍诗歌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梁帅;梁佩兰诗歌特色论[D];湘潭大学;2015年

7 李路平;“90后”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8 刘宁;《自行车》诗歌民刊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郑艳娟;以“焦虑”之名[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陈烨;诗与时的张力:汶川地震诗歌的诗学启示[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4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74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b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