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断裂——《白鹿原》创作方法的突破与价值重估

发布时间:2018-02-24 03:46

  本文关键词: 现实主义 断裂 乡族主义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白鹿原》在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尽管已被确认,但对其创作方法上体现的"新质"认识和评价上存在着低估和片面解读。用老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认知,则是对其在创作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和文学史意义的低估;用"新历史主义"、"寻根文学"等去理解,只看到了《白鹿原》对历史和文化反思的题材意义而没有看到其在创作表现方法上变革的形式意义。本文用"乡族主义"(此非陈忠实命名)去概括陈忠实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旨在标示它既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决裂,也与新时期各种主义切割,是艺术家特立独行的"这一个"(黑格尔语)。
[Abstract]:Although the classical status of White De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as been confirmed, there is an underestimation and one-sid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quality" embodied in its creative methods. It i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its creative methods and an underestimation of its 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history. It is understood by "New historicism", "Root-seeking Literature", etc. Only the theme meaning of "White Deer Plains"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flection, but not the formal meaning of its change in creative expression method, are seen.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works of Chen Zhongshi by "the village nationalism" (this is not named by Chen Zhongshi). Ideas and methods of expression, It is an artist's maverick "this one" (Hegel language), which is designed to break with the traditional realism as well as with all kinds of doctrines in the new era.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
【分类号】:I20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岗;;在两种小说传统之间——读《白鹿原》[J];小说评论;2016年03期

2 王晓平;;论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白鹿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4期

3 段建军;;陈忠实与寻根文学[J];小说评论;2014年05期

4 唐孕莲;余中华;;“变”与“不变”: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鏊子”叙事——以《白鹿原》《生死疲劳》《活着》《第九个寡妇》为例[J];创作与评论;2013年24期

5 ;叩问历史 面向未来──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研讨会述要[J];文学评论;1995年05期

6 许子东;;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史——论《红旗谱》、《灵旗》、《大年》和《白鹿原》[J];上海文学;199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济永;;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断裂——《白鹿原》创作方法的突破与价值重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徐刚;;后革命的“史诗”:《白鹿原》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1期

3 房伟;;《白鹿原》经典化问题考察[J];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01期

4 宋海婷;陈思广;;《白鹿原》研究二十二年(1993-2015)述评[J];学术论坛;2016年10期

5 李颖;;近二十年陈忠实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6 邹容;;白鹿村:小说记忆中呈现的乡土社会——重读《白鹿原》[J];中州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7 韩新卫;;脱俗与复魅:寻根文学的坚守与深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8 韩新卫;;脱俗与复魅:寻根文学的坚守与深化[J];职大学报;2015年03期

9 蔡元丰;熊悦妍;张箭飞;;英雄与杂种:莫言的山东家族罗曼史[J];长江学术;2014年01期

10 冯雷;;电影《白鹿原》的五个关键词[J];艺术广角;2012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平;;论八十年代“先锋小说”中的历史经验与形式实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12期

2 郭武轲;;试论清末民初时期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基于小说《白鹿原》叙事的考察[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陈忠实;;朱先生和他的“鏊子说”[J];唐都学刊;2011年02期

4 吕云涛;李辉;;《白鹿原》中乡村治理模式的流变解读及启示[J];农业考古;2010年06期

5 曹书文;王秀杰;;《白鹿原》:家族文化的民间叙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陈忠实;李遇春;;关于《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问题——陈忠实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31期

7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J];小说评论;2007年04期

8 周水涛;;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J];小说评论;2006年05期

9 卢黄熙,郭继民;中国古代循环思维偏向及其现代意义[J];岭南学刊;2005年05期

10 车宝仁;《白鹿原》修订版与原版删改比较研究[J];唐都学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伟;《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贾志宏;《白鹿原》中的“神灵”与“鬼怪”[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皇甫世奎;从两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J];唐都学刊;2004年05期

4 李清霞;审慎的态度 冷静的批评——2004年《白鹿原》研究综述[J];小说评论;2005年04期

5 姜敏;;白鹿原上的精灵——论《白鹿原》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6 史林盈;;《白鹿原》女性意识的演变[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7 杨梅;;民族文化的精魂——读《白鹿原》有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吕真真;;《白鹿原》在哪里?[J];读书;2008年05期

9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九)[J];小说评论;2009年01期

10 黄齐光;;从纷乱到清明 从混沌到新生——试论《白鹿原》中的唯物辩证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阎纲;;《白鹿原》乡党夜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2 王杰;;略论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兼论《白鹿原》的美学阐释[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心;《白鹿原》澄清不实报道[N];中国电影报;2007年

2 王丹;电影《白鹿原》:恢弘苍凉中国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3 记者 徐佳;蹒跚行走《白鹿原》[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石一宁;说不尽的《白鹿原》[N];文艺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甘文瑾;《白鹿原》:要准确把握历史观和主题内涵[N];中国电影报;2007年

6 周珍;舞剧《白鹿原》教学实践双丰收[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向红邋小玲 实习生 尚甜 卢峰 陈婷;舞剧《白鹿原》成功演出备受好评[N];陕西日报;2007年

8 胡军;《白鹿原》电影改编受关注[N];文艺报;2007年

9 沈洪;难产14年,电影《白鹿原》不能承受之重[N];西部时报;2007年

10 任晶晶邋曾祥书;《白鹿原》纪念座谈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荣;历史转型时期的女性悲剧[D];西北大学;2015年

2 王百伶;论《白鹿原》中的空间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高领;重建“乡土”叙述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赵红;关中乡土文化视野下的《白鹿原》[D];青岛大学;2016年

5 刘洋;《白鹿原》关中方言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杨璐;浅析歌剧《白鹿原》小娥的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7年

7 张瑞玲;歌剧《白鹿原》中田小娥的艺术形象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7年

8 姚芮玲;从比较视野看《白鹿原》对文化与人性悖谬情境的发掘[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春阳;《白鹿原》对现代革命历史的叙述、重建与超越[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苏丹;《白鹿原》地域性语言及其成因[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8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28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4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