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与五四时期新诗形式变革
本文关键词: 新诗 对称 诗形 节奏 诗意 精神向度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称作为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又可细分为两种不同形式:一是倾向于整齐一律的"对仗";二是融"一致"与"不一致"于一体的"对称"。在五四时期的新诗变革中,诗歌中的对称形式发生了现代转变,使诗歌初步完成了从以整齐一律为主导的旧体诗形式,到自由多元的现代诗体形式的变革。新诗的对称主要体现在诗形建构、节奏安排以及诗意构筑等方面。多样自由的对称形式为新诗的诗形建构提供了多样化途径;以对称形式安排的音节和韵,为新诗节奏的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多元化的对称推动了新诗诗意建构的复杂化。所有这些既为中国现代诗歌增添了更加多维的表达空间,也为五四新文学的思想与精神革命注入了全新内涵。
[Abstract]:Symme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struct poetry form. In the practice of concrete creation, it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forms: first, it tends to be neat and uniform "confrontation"; second, it combines "consistency" and "inconsistency" into one "symme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poetry, The symmetry form in poetry has undergone a modern transformation, which has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neatly uniform form of old poetry to the free and pluralistic form of modern poetry. The symmetry of new poetr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 form. Rhythm arrangement and poetic construction. Various and free symmetric forms provide a variety of way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 form of new poetry, syllable and rhyme arranged in symmetrical form,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experiment of rhythm of new poetry. The multiplicity of symmetry promot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poetry, all of which not only adds a more multidimensional expression space for modern Chinese poetry, but also infuses a new connot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spiritual revolution of the May 4th New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项目编号16ZDA240)的支持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爱民;;对后五四时期《新青年》同人“分裂”问题的认识[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2 沙健孙;;对五四时期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百年潮;2009年06期
3 柴文华;;对五四时期激进思潮的反思[J];学术界;2009年04期
4 朱志敏;刘俐娜;;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生活概观[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杨国荣;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再评价[J];哲学研究;1989年05期
6 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J];文学评论;1989年03期
7 朱汉国;五四时期国人向往社会主义的两点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6期
8 徐胜萍;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9 刘国华;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认识[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艳国;;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文化格局论析[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建华;;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与孙中山晚年思想的转变[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丽;;五四时期罗素访京及其影响[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5 王鑫磊;;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王瑞莲;丁爱英;;浅论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与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之异同[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7 王岱英;;试论五四时期新诗中的爱国主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东北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历史作用[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罗重一;;从五四时期的精神解放到当今的思想解放[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10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的嬗变[N];光明日报;2009年
2 特邀撰搞人 徐春艳;五四时期中东铁路工人两次大罢工[N];中国档案报;2014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左玉河;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反孔批儒[N];团结报;2014年
4 惠州学院政法系历史学教授 关威;五四时期关于改良生活习俗的论争[N];团结报;2014年
5 高山;孔子及其学说在五四时期的命运[N];光明日报;2003年
6 陈漱渝;五四反传统精神之我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概念史”视野与五四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胜利;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炜;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映;五四时期的道德革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姬文璐;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鹏艳;五四时期主要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当代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坤;五四时期邵力子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常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唐琪;五四时期《国民》杂志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郑蕾;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8 甄伟;五四时期政治文化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徐雪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牟晓妮;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7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3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