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抒情传统”说之得失——兼谈考量中国文学传统的标准与方法问题
本文选题:抒情传统 切入点:抒情美典 出处:《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抒情传统说"是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等学人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特质的观点。此说提出四十多年来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响应者甚众,但也有一些批评乃至否定的声音。"抒情传统说"虽然也提出了不少颇具启发意义的见解,但总体上看却存在着一种"具体性误置"的形而上学倾向,其目的本来是要彰显中国文学的特质,结果却反而遮蔽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种种独特性与复杂性。或许只有历史化、语境化的研究路径可以避免重蹈这种概念形而上学的覆辙。"抒情传统说"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学术观点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化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自然也就涉及到学术研究中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问题,所以有必要引起广泛注意,展开深入讨论。
[Abstract]: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theory" is a kind of view about Chinese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put forward and demonstrated by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Chen Shixiang and Gao Yougong, etc. It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more than 40 year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criticisms and even negative voices. Although the lyric tradition has offered many enlightening opinions, there is a metaphysical tendency of "concreteness misplacing" in general. Its purpose wa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the result was to obscure the uniqueness and complex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self. Contextualized research paths can avoid repeating the metaphysical mistakes of the concept. "lyric tradition" is definitely not just an isolated academic point of view. It involves how we should look at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and even the whol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today, and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research and even the whole cultural academic study. Nature also involve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and "present", "middle" and "west" in academic research, so it is necessary to arouse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carry out in-depth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学表征”(项目批准号:16JJD750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龚鹏程;;不存在的传统:论陈世骧的抒情传统[J];美育学刊;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春青;;论“中国的抒情传统”说之得失——兼谈考量中国文学传统的标准与方法问题[J];文学评论;2017年04期
2 冯庆;;卢梭与现代抒情的政治伦理机制[J];文艺研究;2016年11期
3 郑依晴;;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二十年[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年01期
4 李晓静;;写貌物情 抒发人思—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抒情传统[J];美术大观;2015年12期
5 苏岩;;公共性的缺失:“抒情传统”背后的浪漫主义美学反思[J];名作欣赏;2015年16期
6 徐从辉;;有“情”的文学:周作人与抒情传统[J];文艺争鸣;2015年03期
7 冯庆;;“有情”的启蒙——“抒情传统”论的意图[J];文艺研究;2014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文学传统的建构与转型”跨学科高层论坛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姚文放;;中国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J];河北学刊;2007年05期
3 王月;;“80后”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J];郑州师范教育;2012年02期
4 王守雪;;董仲舒及“天”的哲学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J];殷都学刊;2009年03期
5 谢桃坊;论中国文学传统的变异与继承[J];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01期
6 李萃茂;;海外游子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以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毛志成;;文学,谁为它殉身?[J];飞天;1996年10期
8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李亮伟;论中国文学传统景物题材“杜鹃啼血”之审美底蕴[J];自贡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10 杨新华;;醉儿[J];小说界;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傅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焦虑主题[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陆建德;中国文学传统缺乏“共同体”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史仲文;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启示[N];文艺报;2014年
3 李跃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以“文化创造”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盖光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多向对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李清;中国作家何时才能“进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娟;在中国文学传统与外国文学资源之间——谈林纾的翻译和创作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68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56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