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反响
本文选题:英语世界 切入点:中国当代文学 出处:《外国语文》2017年03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美国汉学界的地位有所提高,申请攻读这一学科的人数有所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与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诸如王安忆、莫言、苏童、残雪、北岛等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英美等国的主流出版社出版英译本,也放大了中国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音量"。我们有必要通过中西方学者的跨文化对话以促使英语世界的评论者更为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同时也有必要在多种审美评价体系相互激荡的互动中,更为深入系统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美学成就与中国的现代性文化成就。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the statu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American Sinology has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applicants for this subject has increased.The emergence of this situation is obvious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tself.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such as Wang Anyi, Mo Yan, Su Tong, Canxue and Beidao, have published English versions of their wo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also magnify the volum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ritics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view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through cross-cultural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various aesthetic evaluation systems.The aesthetic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modernity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more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玉朝,徐丁林;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8期
2 孙桂荣;一部直面“当下”的当代文学史──评《中国当代文学50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洪子诚 ,孟繁华;期许与限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的几点说明[J];南方文坛;2002年03期
4 刘军;《中国当代文学》创新式教学内容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想象力缺失: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窘境[J];理论与创作;2004年01期
6 邹忠民;观察与守望——徐润润《中国当代文学观察》简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周新民;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席扬;试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性”研究的生成与发展[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9 高娓娓;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丽芳;;从英译看六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北美的接受情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2 何言宏;;中国当代文学的自主性难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1)[C];2010年
3 张炯;;哲学与中国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龙慧萍;冯雷;;回望当代文学风雨历程 推进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5 孟繁华;;文学史的重构与互补——评张志忠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60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6 赵晋华;;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7 冯肖华;;把脉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价位[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健;;耳边响起驼铃声——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走出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9 江冰;刘茉琳;;当代文学教学有困境 文学批评要回到现场——广东省中国当代文学学会2011年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C];2011年
10 王志彬;张春艳;;多元结构与深层变革中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晨;《这边风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发现[N];文艺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陆梅;国际视野与中国当代文学[N];文学报;2013年
3 本版编辑邋任志茜 朱大可 陈村 李敬泽 张柠 顾建平;中国当代文学“死亡论”和“垃圾厂”之争[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0年
5 记者 武翩翩;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编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N];文艺报;2010年
6 记者 王洪波;《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问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牛学智;到底该怎样言说中国当代文学?[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记者 舒晋瑜;一个日本翻译家眼里的中国当代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研;从一本杂志的历程看中国当代文学的30年[N];辽宁日报;2013年
10 周玉宁;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举行[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克俭;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年)[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林;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4 曾毅;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工”叙事[D];吉林大学;2012年
5 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淑菡;新时期《文汇报·笔会》(1979.1-1982.12)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2 王艳荣;选本与经典:中国当代文学新规范的建立[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瑜;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敬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敦煌叙事与想象[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柯伟;视觉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学[D];华侨大学;2012年
6 孙博乐;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发行国际市场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7 赵永红;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的有益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晓飞;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靳婷婷;《收获》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D];青岛大学;2007年
10 刘一新;记忆与光照[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1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711648.html